紅木家具價格水漲船高 投資請先惡補行情
中國日報網(wǎng)環(huán)球時尚消息:“今年5月份看好一套客餐廳加主臥的紅木家具,報價15萬元。現(xiàn)在新房快裝修好了,去預訂時價格一下子竟?jié)q到了20萬元。”家住朗詩國際街區(qū)的侯先生怎么也沒想到,才幾個月紅木家具售價一下子上升了33%。據(jù)了解,由于紅木原材料價格的快速上漲,以及紅木工藝師薪金的高開等原因,進入10月份后,南京多數(shù)家具賣場的紅木家具價格上調,最大的漲幅高達50%。
原材料上調,紅木家具水漲船高
日前,記者走訪了城東和卡子門周邊幾個家具賣場時發(fā)現(xiàn),不少在售紅木家具均已換上剛調價后的標簽。在卡子門月星家居五樓紅木家具專營區(qū),廣東中山一知名品牌紅木家具江蘇區(qū)域負責人楊先生介紹說,五件套組合的花梨木客廳沙發(fā),今年3月份賣走的一組是1.988萬元?,F(xiàn)在材質和工藝一樣的產品報價2.8萬元,提貨還得等一個半月。據(jù)了解,老撾花梨木原料從今年年初每噸不足一萬元,到目前已漲到1.5萬元。印度小葉紫檀從去年下半年的40萬元/噸,漲到現(xiàn)在的60萬元/噸,漲幅都達50%。還有紅木家具常用的紅酸枝與去年同比,每噸也上漲了六千多元。楊先生開心地表示,紅木家具價格隨著原材料上調而水漲船高,銷售反而紅火了。僅10月上旬的營業(yè)額就超過今年第三季度的總量。
人員開支大,抬高紅木家具價格
“你看這套九龍九鳳宮廷床,用的全是大料,僅緬甸酸枝木就用了兩噸多。”指著門店中的一套做工精巧的仿清式古床,南京冠森紅木家具公司總經理葛德學告訴記者,能把一堆木頭制作成如此精美的工藝品,能工巧匠不可或缺。雖說材料加起來不足6萬元,僅那些復雜的圖案花紋設計,三名設計人員足足比劃了一個多月。接下來工藝師的雕刻,整整花了一年時間;木工用了5個月,漆工用了1個月。就拿雕刻工藝師每天兩百元算,一年下來就得7萬多元,而且人還很難請到。葛德學說,去年工藝師每天酬金是120元,木工、漆工也不高,按去年工價這張床只要賣個14萬元他還有錢賺,現(xiàn)今如低于18萬元賣出去就虧本了。人員開支增加了,也直接抬高紅木家具價格。
紅木家具“水太深”投資要慎重
紅木家具市場的價格像過山車一樣震蕩,目前又處在爬升階段。昨天,中國紅木家具理事會副理事長吳長琪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紅木家具是種奢侈品,既有工藝品的觀賞性,又有投資收藏的價值。近些年紅木家具被熱炒,尤其國力強大,老百姓口袋中有了閑錢,開始對身邊保值物品有了更多的關注。不過,如果像過去一套花梨家具被炒到400萬元,這就是畸形發(fā)展了。吳長琪認為,老百姓買紅木家具,不但要了解其材質,更多的是要關注紅木家具的文化,這樣才能保值,升值的空間也可觀?,F(xiàn)在市場上不少紅木家具歐化了,那充其量只能算是件家居用品,沒有文化內涵。他提醒說,紅木家具“水太深”,普通消費者買紅木家具,務必先惡補相關知識再下手。
讀懂古典與現(xiàn)代 歐式客廳手到擒來。
歐式古典風格強調以華麗的裝飾、濃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達到雍容華貴的裝飾效果以烘托豪華效果。地面材料以石材或地板為佳。歐式客廳非常需要用家具和軟裝飾來營造整體效果。
深色的橡木或楓木家具,色彩鮮艷的布藝沙發(fā),都是歐式客廳里的主角。還有浪漫的羅馬簾,精美的油畫,制作精良的雕塑工藝品,都是點染歐式風格不可缺少的元素。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類風格的裝修,在面積、空間較大的房間內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歐式客廳頂部喜用大型燈池,并用鐵藝飾品營造氣氛。門窗上半部多做成落地窗,并用帶有花紋的石膏線勾邊。
[NextPage]
客廳的大部分處在挑空結構之下,大面積的玻璃窗帶來了良好的采光,落地的窗簾很是氣派。布藝沙發(fā)組合有著絲絨的質感,將傳統(tǒng)歐式家居的奢華與現(xiàn)代家居的實用性完美地結合。入廳口處多豎起兩根豪華的羅馬柱,歐式風格更為凸顯。
第一,能省則省。現(xiàn)代歐式風格不要求遵循什么全歐定律, 只要有一些歐式裝修的符號在里面就可以,可利用顏色、細節(jié)烘托氣氛。在客廳家具的選擇方面,色澤飽滿,深色典雅的花色都可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歐式風格。如紅檀,黃檀,古典橡木等花色。
第二,不能省的不要省?,F(xiàn)代的客廳壁爐不再是不可或缺的東西,相反一幅色彩鮮艷的油畫則是很必要的,更是為敞開式的客廳提供了一個視覺中心。
第三,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量身訂做。或許本身家就有大小之別,小小的家怎樣裝扮別樣的歐式風情呢?或者我這里更青睞于向各位推薦歐式田園風格,田園風格無論大小,花上一點心思,得到的滿足感是非常大的??蛷d裝飾也更加富有都市人喜愛的自然之美,或許,這個小小的家,就能放飛你的重壓的心。
12月1日消息:2009年11月28日9時25分,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王世襄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記者獲悉,王世襄先生的追思會于12月4日在京舉行。依王世襄先生本人生前愿望及家屬意愿,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家中不設靈堂。
王世襄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也被稱為最后的文化貴族。他的去世,文化界再失巨擘。王世襄興趣廣泛,喜愛古詩詞,曾從事家具、髹漆、竹刻、傳統(tǒng)工藝、民間游藝等多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音樂書目》、《畫學匯編》《竹刻藝術》、《竹刻鑒賞》、《髹飾錄解說》、《明式家具珍賞》(并有英、法、德文本)、《中國古代漆器》(并有英文本)、《中國美術全集・漆器》《北京鴿哨》、《蟋蟀譜集成》《說葫蘆》(中英雙文本)、《明代鴿經清宮鴿譜》、《中國畫論研究》、《髹飾物》《高山竹譜》等30余本。
最后的文化貴族
《讀書》前主編沈昌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聯(lián)書店曾出版過王的大部分書籍,以前曾是無話不談的老友,可因為年事已高,已經好幾年沒有來往過,他的去世令文化界再失巨擘。王世襄高祖王慶云為清朝翰林,曾任陜西、山西巡撫,四川、兩廣總督,工部尚書;伯祖王仁堪曾任鎮(zhèn)江知府,在慈禧太后不顧國難斥重金修建頤和園時,上條陳力阻;父親王繼曾則是外交官。王氏家族直接參與了中國由古代到近代,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歷史蛻變。如果說父輩帶給王世襄的是使命感,那么,母親的家族則給予他以藝術的熏陶。身處兩種家族傳統(tǒng)之間,王世襄得以融會貫通,既深諳傳統(tǒng),又精通英文,在中西文化的交鋒點,王世襄并沒有刻意地偏向哪個方向,卻終究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他起初只是如晚清紈绔子弟一樣好玩,卻又終在近代化風潮與國難之下,從單純的“玩”,進而廣泛收藏、體悟、研究、鑒賞,以知識分子的責任回應劇變的時代。
傳統(tǒng)文化的守望者
三聯(lián)書店責任編輯張荷告訴記者,非常敬重王世襄先生,一下子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懷念,他是一個高山仰止的傳統(tǒng)文化守望者。
王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一輩子,我就賣給故宮了”。研究生畢業(yè)后,王世襄想到故宮博物院去工作,但因為日本的侵略,當時故宮大部分文物精華已遷往四川。1943年,王世襄到了山城重慶。他本想憑著深厚的國學功底,去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工作,卻遭到時任所長傅斯年的拒絕:“燕京大學的人根本不配進我們史研所!”1945年8月,日本投降。經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和梁思成的推薦,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戰(zhàn)亂損失的文物。當時,許多日本和德國的文物販子與收藏家在中國收買文物,伺機盜運出境。王世襄宴請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請他們提供線索。他得知淪陷時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銅器多數(shù)被德國人楊寧史買去。王世襄不忍坐視國寶流落海外,往返于北平、天津之間,明察暗訪。最后通過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詳陳原委,終于沒收了楊寧史的青銅器240件,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宴樂漁獵攻戰(zhàn)銅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