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統(tǒng)一規(guī)范化定制家具市場
選購家具時更加注重個性化需求,成為了這個時代消費者的消費特點,這就使得定制家具迎來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私人定制"、"專屬服務"也一度成為商家的營銷噱頭。然而,據調查發(fā)現,目前家具定制市場價格體系十分混亂,相同用料定制產品不同商家每平方米價差可超10倍,即便同一商家所售同等材質產品,定制與非定制價錢也相差不少。此外,不少商家在收取材料費、安裝費等常規(guī)費用后還要加收"非標費"、"體驗費"等額外費用,這讓不少消費者在購買后大呼"受傷"。當前定制家具行業(yè)尚未發(fā)展成熟,相應的標準并不完善,在定制化需求逐步增多的同時,一些市場亂象也逐漸凸顯出來。這樣的亂象不僅傷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同時也慢慢浸襲著商家的利益,對整個行業(yè)來說更是有百害而無—利。
在整個消費過程中,消費者難免靜是處于弱勢的群體,對于自身利益受損,通常是"啞巴吃黃連—一有口難言"。定制家具雖然備受推崇,但消費者在選購的時候應該根據自身需要,定不可盲目跟風,定制家具的不可退換決性也讓消費者承擔著更大的風險。追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無可厚非,但家具作為家居用品來說,其最重要的價值是使用功能,所以,消費者在選擇定制家具時,不應當過分追求所謂的設計感,而應當以簡約、實用為主,在此基礎上的設計才算得上錦上添花。如若一定要追求個性化的設計,也應當事先做好充足的"功課’準備,選擇知名度高的正規(guī)商家定制生產,自己則增強對家具風格、材料的認知,這樣才能減少被"坑"的幾率。
如若要問誰是亂象的"始作俑者",就非商家們莫屬了,一味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全然不顧此種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如今,有些商家雖然打著"定制"的招牌,內部卻沒有專業(yè)的設計師,尤其是在低端家具市場,一些商家名義上是在經營定制家具,實則卻是由當地木工制作一些劣質產品,此類產品不僅缺乏設計感,而且質量與售后均無保障,商家之所以打著"定制"的旗號,純粹只是為了迎合當下的消費心理。
沒有專業(yè)的沒計師、沒有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卻強行打出高端定制家具的招牌,明顯是"掛羊頭賣狗肉"。在行業(y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huán)境下,沒有口碑、沒有品牌,恐怕難以長久,以"宰一個是一個"的心態(tài)去經營,不僅會讓商家自身信譽盡毀,也使得消費者從此失去信任,讓設計師無法施展深厚的才華,亂象之下的發(fā)展可謂足舉步維艱。
市場服務紊亂與行業(yè)標準不規(guī)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有行業(yè)內實施一定的定制化標準,將定制化的"門檻"適當提高,才能篩漏出那些濫竽充數者,讓有能力提供定制他服務的專業(yè)者走近定制化市場,才能還定制家具市一片蔚藍干凈的天空。
近年來,隨著家具行業(yè)的逐漸成熟,品牌影響力漸漸成為家具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但由于消費者對品牌意識的薄弱,也使得品牌影響力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就導致品牌危機成為扼殺家具企業(yè)品牌形象的“殺手”,在白熱化的競爭環(huán)境中,企業(yè)該如何臨“危”不懼呢?
信息時代,品牌傳播極為重要
隨著互聯網大潮的洶涌來襲,使家具品牌進入了易發(fā)多發(fā)階段,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網絡環(huán)境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博客、微博、微信、網絡社區(qū)等自媒體的迅速膨脹,極大降低了信息傳播與獲取成本。在這樣一個被互聯網沖擊的“虛擬空間”里,“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變得理所當然。
在白熱化的競爭環(huán)境中,品牌形象雖然是帶動企業(yè)產品銷量的積極因素,但誰也不能排斥其中可能會發(fā)生的意外因素。品牌形象雖然是家具企業(yè)提升綜合實力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但是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品牌危機種類大致分為質量問題、虛假宣傳、產權糾紛引發(fā)等,稍微不注意,家具企業(yè)可能就面臨品牌危機的“攻擊”。
應對品牌危機,企業(yè)需從多處著手
面對各種各樣的品牌危機,家具企業(yè)如果不能及時作出應對措施,可能直接導致企業(yè)品牌被市場吞噬、毀掉甚至銷聲匿跡,危機帶來的影響遠不止于此,更會造成品牌信任度缺失,銷售量急劇下降,品牌聲譽和影響力受到嚴重打擊。家具企業(yè)處在這樣一個危機四伏的環(huán)境中,如何突出“重圍”成了當下家具企業(yè)需要警醒以及提前預防的主要課題。
首先木家具企業(yè)要有危機管理架構,多大規(guī)模的企業(yè)都應該有危機管理措施,可以通過設立危機管理小組研究制定危機處理方案及有關安排;其次,要有危機監(jiān)測評估機制,絕大多數危機是有征兆的,而且問題由出現到演化為危機必然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最后,要有危機應對預案,要預判可能出現的情況,研究出現危機后應該采取的措施、程序及分工,制定詳細的品牌危機管理計劃及媒體溝通渠道。
在品牌危機多發(fā)階段,家具企業(yè)唯有運籌帷幄,才能在遇到品牌危機時,臨危不懼。以此態(tài)度,家具企業(yè)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長久發(fā)展。
資金鏈斷裂、以次充好現象的存在等各種因素,造成2014年以來包括長期以來受到藏家青睞的紫檀、黃花梨、紅酸枝等紅木家具市場的低迷,那么金絲楠等近年新崛起的木材家具情況又如何呢?
在文化部藝術發(fā)展中心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評估委員會召開的“藝術為金融創(chuàng)新服務”研討會上,該委員會委員、中國傳統(tǒng)家具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伍炳亮介紹了目前金絲楠家具市場中存在的亂象,認為從2011年開始的金絲楠木器市場炒作之風仍未止息,提醒消費者謹慎甄別。
金絲楠木是“木中王者”?
2015年1月以來,一些地方報刊重新刊登金絲楠木是“木中王者”的文章,主要觀點有:金絲楠木體現的是皇家審美、是“中國高雅文化的極致代表”;金絲楠老料“價比黃金”;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往往是百萬元起步,被視為寶物”—還有的媒體甚至舉例說,在嘉德“前兩年的拍賣上,一款金絲楠木獨板畫案以近億元成交”。那么情況究竟如何呢?
先來看看這個“億元金絲楠”的傳說。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0年~2015年的全部場次拍賣記錄中,拍品含“金絲楠”三字的共13件,其中6件未成交。這13件拍品中沒有一件是畫案,最高價成交的是“清乾隆 金絲楠大落地罩”,在2012年“嘉德四季第31期拍賣會-承古容今—明清古典家具”上以57.5萬元成交。
如果把查詢條件放寬到“楠木”,這個數字就擴大了十倍—2010年以來,嘉德上拍的楠木器物共131件(含未成交),其中最貴的是2013年嘉德秋拍“美成在久—楠書房金絲楠木作品”專場中的一件“明式當代楠木有束腰三彎腿攢斗雙月洞門架子床”,以506萬的高價拍出。
同樣是在這一場拍賣中,同樣是這個品牌的家具“明式當代楠木夾頭榫香爐腿大畫案”以276萬成交—這當然是個很不錯的價格,但好像既與“億元”距離甚遠,又和“獨板”扯不上關系。如果硬是要追尋“獨板”概念的話,能夠找到的拍賣記錄均為紅木(如黃花梨、紫檀)而不是楠木,例如2012年春拍“勝日芳華—明清古典家具集珍”中那件“明末清初 黃花梨獨板大翹頭案”,曾以3220萬成交。
“在金絲楠市場上,太多商人在編故事”
伍炳亮提到木器就有說不完的話,“在金絲楠市場上,太多商人在編故事。”從1979年就開始收藏與投資老家具的伍炳亮,三十多年來聽過太多“故事”與“概念”,他感覺近些年來這種資本的炒作特別厲害,也有更多的藏家受騙。
“從2010年開始,關于金絲楠的炒作就很厲害,有人說過去它是皇家才能用的,老百姓用了要殺頭,其實并沒有這回事。”伍炳亮介紹說,中國傳統(tǒng)古典家具對用材的密度、硬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選擇木料一直都是以硬木為主,而金絲楠木屬于軟木,過去很少被用作高檔古典家具的材料。“楠木防潮、耐腐蝕、不易變形,最重要的是成材快,所以過去建筑宮室、廟宇、祠堂還有規(guī)模比較大的民居,很多會選擇楠木,而且因為它防腐,所以還是棺槨的首選用材”。
至于用來做皇宮里的家具,確實有,但并非是因為色澤和紋理有“皇家氣象”,正相反,從遺留下來的家具實物看,大多數都是作為漆器的內胎。伍炳亮說,這是因為“它取材容易,而且它的木性比紅木軟,加工和雕刻都更加容易。它是軟木,纖維孔隙比較大,比較能吃漆,讓大漆上得更好更透,然后工匠在上面描金、鎏金,增加美感,你說它名貴嗎?真的那么名貴的話當時就舍不得用來做木胎了,就把它原本的木質、木紋給露出來了。”
而存世的清代金絲楠木家具數量少,拍場上價格比較高的反而是當代品牌出品的金絲楠仿古家具,也并不說明它在當年“只有皇家能用,普通人家沒資格使用”,只是因為它木性軟,比較容易損壞,“沒法像黃花梨、紫檀等家具能在歷史上傳承”。
木材行情決定了家具成本,目前金絲楠家具價格虛高
“我有個朋友在北京買了一對金絲楠圈椅,50萬元。他說人家跟他講,金絲楠原材料非常稀罕,如今原產地已經一木難求,買下來不但彰顯品位,而且一定是有收藏價值和投資回報。我說哎呀你怎么不告訴我呢?我就很了解啊,一張圈椅成本價就7000元出頭而已。因為木材本身真實的行情就決定了家具的成本了。”伍炳亮告訴我們,金絲楠原料并不稀缺,生長地域廣泛。
與黃花梨、紫檀等名貴硬木高達數百年的生長期不同,楠木在自然野生林只需60多年便能成材,人工種植林只需30多年即可成材。國內南方大型林場中多有種植,舊料在民間存量也很多。2008年期間,在四川收購金絲楠統(tǒng)貨單價為每噸6000元左右,回到北京每噸可售到12000元,若選些大料的話,能售到每噸25000元。
2011年12月份,伍炳亮自己也購入了幾噸金絲楠拆房老料用以研究與創(chuàng)作,單價是上等料為每噸7~8萬,中等料每噸3~5萬,一般短料1~2萬元,“現在這個價格的確是有升高,但是你到四川去看看,貨源并不缺啊!新的木料一兩萬一噸,拆房子出的陰沉木老料有10~20萬。”
據中國木材網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所示最新數據顯示,楨楠百齡以上的老料大約每噸7~12萬元,而新料的漲幅較小,普遍在每立方米2萬元左右(新料較重,所以通常以立方米計算)。這也證實了伍炳亮的話—金絲楠木料并沒那么“天價難求”。
知道了木料的真實價格,就可以推算出一件家具的大概成本了,伍炳亮舉例說,一噸中料或者大料可以做出12~14件圈椅和四出椅;或者4件兩米長90公分寬的畫案;或者3件左右的彎腳素身三屏風羅漢床……“真實的行情就在這里了,你買一件家具之前大概算算看,要是定價遠遠超過成本和正常應有的利潤,比如炒作說一張畫案幾千萬甚至上億元,那么你就要考慮對方品牌、設計與制作、藝術含金量,衡量是否值得我們投資與收藏”。
金絲楠家具仍屬工藝范疇,還應理性消費
另一種觀點認為,金絲楠與普通的楨楠不同,其金絲光澤是價值的評判標準,所以每根木料、每件家具都應該分別定價,如同大師的畫作,絕不能用墨彩幾何、宣紙幾文來定價,而應該考慮其藝術價值,這才是金絲楠家具收藏與投資的正途。
對此,伍炳亮認為,“家具是不是跟畫家的創(chuàng)作一樣產生那么多的文化的、藝術的附加值呢?它始終是工藝的東西,所以希望大家還是要理性消費。”
事實上,市場中關于古典家具的交易,分為好幾種,一種是追求古董,要求斷代明確、傳承有序,玩的是家具中的文化價值;一種是追求材質,只要是紫檀、黃花梨不虛,那么形制倒是不太在意;一種是喜歡仿古風格,雖然買的是當代家具品牌,卻希望細節(jié)到位,最好能復制明代經典器形;一種是環(huán)保概念,對他們來說只要是“木器”就已經足夠,設計感最好是符合現代審美心理—這一類追捧的其實應該稱為“實木家具”才對。
不同的消費理念,也構成了消費者對金絲楠家具的不同要求。作為明清家具研究設計專家,這些年來伍炳亮經常為市民與網友鑒定他們所收藏的木器,也有許多人輾轉聯系到他,請他到家中“鑒寶”—“一類是想讓我看看這個木料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海黃還是越黃?或者是別的料冒的?另一類是想讓我看看手里的東西到不到代,是老的還是高仿的”。
鑒別的關鍵就是“型、藝、材、韻”四準則。伍炳亮解釋說,一件有收藏價值的古典木家具,“器形首先要對,要精準,那漢代的玉凳子不就鬧笑話了嗎?工藝要精湛,要符合時代,一堆釘子打的膠粘的你覺得會有升值空間嗎?再下來材料要真實,不僅紅木市場上冒充的太多,就連新近熱了沒幾年、原材料也不貴的金絲楠,現在也有人用柚木冒充了,這就需要消費者仔細辨別;最后家具要有韻味,明清家具以比例優(yōu)美、尺度合體、榫卯嚴謹、工藝精湛、藝術精深吸引著歷代高人雅士,所以復制明清家具不僅要仿其形,還要能仿那種無形的神韻,這樣的仿制品,才有收藏的價值和升值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