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忍辱求安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詩人。他的詩大多富有禪理,令人回味無窮。其中,有一首是這樣的:"有人辱罵我,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
這首詩所表達的內(nèi)容,充滿了為人處世的機智。平白無故地被人辱罵,當然很不樂意。但應該知道,這種張口就罵的人,一般都沒有修養(yǎng),沒有風度,有什么必要與他們一般見識,爭論不休呢?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種處世方法,也是一種高尚情操。
一個優(yōu)秀的領導,是受人尊敬的。但這個世界上的人就是這么復雜,有人尊重你,就會有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看你不順眼。無中生有地給你捏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特別是在一些大的團隊,因為你的優(yōu)秀掩蓋另外一些人的才華,難免有人會想出各種毒招來陷害你,怎么辦?
一一應對?那正中對手下懷,你還有精力和時間去做其他的正事嗎?那不是正好一步步喪失了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如果為了一點小事而懷恨在心,矛盾就會逐漸擴大,以至于怨怨相報,不可收拾。
"親賢臣,遠小人",把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不與小人周旋,是明智之舉。
驢子向你嘶叫,你可別也向它嘶叫。
有一個秀才去買材,他對賣材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材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材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于是把材擔到秀才前面。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材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于是就告訴秀才價錢。
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nèi)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賣材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于是擔著材就走了。
點評:溝通不是自娛自樂,也要有同理心;能讓溝通對象理解和接受的溝通,才是成功的、有效的溝通。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間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