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漢三個幫,團隊力量體現(xiàn)于集體
在事情過去了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再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卻發(fā)現(xiàn)這個悲壯的失敗者卻是占據(jù)著種種優(yōu)勢的一方。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項羽是一個十足的個人主義者,而劉邦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集體主義者。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再怎么了得,他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一個人就能成就不凡事業(yè)的事情那是聞所未聞。在以前是這樣,在今天也是這樣。政治上是這樣在商場同樣也是這樣,尤其是對于一個迅速發(fā)展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來說更是這樣。這時候是不是擁有一個穩(wěn)定高效的團隊對企業(yè)來說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原因很簡單,沒有人會擁有企業(yè)不斷發(fā)展擴大后所需的全部技能、經驗、關系或者聲譽。因此,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最至關重要的工作是組建一個核心團隊。新東方的成就也更是這樣,對于新 東方的成功俞敏洪曾經不止一次的說絕不僅僅屬于他一個人。
俞敏洪這么說那是一點都不錯,俞敏洪剛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不論從哪方面的資源來說都算不上有什么優(yōu)勢。當時是一沒資本,二沒場地,三沒后臺,最要命的是沒有什么名氣招不來學生。但是這所有的不足新東方都一步一步被克服掉了。這中間俞敏洪的作用當然是舉足輕重的,但是如果光靠他俞敏洪和自己的妻子里外忙活的話,那無論如何也談不到今天的成就。尤其是當新東方有所起色的時候,面對新東方將近兩萬名學生他們就算是不眠不休也難以應付。但是俞敏洪并沒有那么傻,新東方也沒有停下發(fā)展的腳步。新東方從一開始的幾十名學生在租來的四面透風的“教室”里上課到今天的這番景象,這中間可以說是一天好似一天。因為為了新東方的健康發(fā)展,新東方早就四處招兵買馬造就了一個全明星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
現(xiàn)在看來新東方之所以在眾多英語培訓學校中脫穎而出,也要歸功于它擁有一群堪稱當時國內最優(yōu)秀的英語老師。這些王牌老師構成了新東方獨特的魅力和良好的口碑,最終奠定了新東方在中國英語培訓市場上領導地位。
俞敏洪曾有一個獨特的人生價值運算公式:你想知道自己的價值有多少,看看你身邊的朋友,選出5個朋友,他們價值的平均值就是你的價值。俞敏洪喜歡交朋友,新東方的發(fā)展軌跡也畫出了他交朋友的軌跡。新東方第一個階段是夫妻店階段,規(guī)模小,業(yè)務范圍狹小。進入第二個階段后新東方實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因為在這之前俞敏洪帶著大把的錢出國到歐美去“逛了”一趟。當然,俞敏洪的這第一次國外之旅也不是單純的出去玩的。實際上當時的俞敏洪也沒心思在國外觀光,他的新東方還留著兩萬多名學生呢。把學生當做上帝來看待的俞敏洪怎么會把學生放在國內自己出國游玩呢?他這次出去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完全可以說俞敏洪的歐美之行的成與敗關乎著新東方以后的發(fā)展。
因為面對當時的情況,俞敏洪清楚的認識到新東方以后要想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靠他夫妻兩個人的力量恐怕是很難辦到的。想要發(fā)展就必須要請人,而且還要請能人,沒有幾個得力的朋友相助自己就是竭盡全力也只能是維持著現(xiàn)在的這種規(guī)模。這時候俞敏洪想來想去就想到了自己在北大的時候的那些同學和同事,俞敏洪知道他們能力都不在自己之下。如果他們能夠跟自己一道創(chuàng)業(yè)的話,新東方想實現(xiàn)一個跳躍式的發(fā)展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遺憾的是這些優(yōu)秀的朋友早就跳出了國門,這會兒在國外也混得有聲有色的。只有“沒出息”俞敏洪自己出不了國才在國內開辦了新東方。但是現(xiàn)在俞敏洪打算出國把他們都請回來,值得慶幸的是經過自己的努力俞敏洪的這趟歐美之行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因為他許多從前的同學、朋友接受了他的邀請紛紛回國,這些在大學時代就已經是俞敏洪非常崇拜的精英人才的加盟,使新東方如虎添翼,不僅在業(yè)務組成上實現(xiàn)了多元化,而且由于這些新銳人才的激情演繹,使得“新東方”的品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
在新東方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里,有俞敏洪過去的師長兼同事徐小平,后來被俞敏洪說服,從加拿大回國,他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出國留學咨詢、人生咨詢思想和方法,歸納了流傳甚廣的“新東方精神”。其新浪博客訪問量達到900萬人次,在總流量排行榜上名列前200名之內。在一大堆娛樂明星中,一個教育學者能有如此排名,足見他在網友心目中的地位。王強則是一個有名的“書癡”,他曾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并已經擁有“軟件工程師”的小康生活,但是當他和俞敏洪走在美國的街上,看到那么多中國留學生碰到俞敏洪都會叫一聲“俞老師”時,深受刺激,最終下定決心回國加入新東方。
他后來在英語教學界享有盛譽,這基于他所做的幾件事情:第一,他在新東方開創(chuàng)了基礎英語教學,也就是非應試類的英語培訓。
第二,他獨創(chuàng)了風靡業(yè)界的“美語思維口語教學法”,所謂“美語思維”就是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微觀思維(即語言規(guī)則或說話習慣)上與我們的不同,有其特殊的規(guī)律。王強的貢獻在于他把這種認識貫穿到他的教學中,并通過循序漸進的、有規(guī)律的練習強化學員的這種微觀思維。
第三,他編寫了一系列受市場歡迎的高質量的英語教材。
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強組成了著名的“東方馬車”,這是新東方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最具有標志性的東西。如今,新東方的團隊,由當初的三架馬車擴展為上百人的管理團隊,有行業(yè)精英如陳向東、周成剛等,也有國際空降兵如魏萍、Louis等。這些管理精銳人才遍布全國的各個新東方和加拿大的多倫多學校,使得新東方的團隊不斷加強。在中國最近十幾年的英語培訓市場上,還有一個與新東方一樣堪稱奇跡的品牌,那就是由李陽創(chuàng)辦的“瘋狂英語”。“瘋狂英語”提倡一種喊話式英語學習法,曾經在多所大學校園里火熱流行。但是進入21世紀,“瘋狂英語”的風頭漸弱,究其原因,“新東方”是一幫人在做一個共同的事業(yè),而“瘋狂英語”卻是李陽一個人在做,兩者在商業(yè)模式上的特點,是正規(guī)軍和游擊隊的不同。對于這一點,李陽自己也曾反思過,他說:“新東方有數(shù)千名全亞洲最頂尖的英語老師,而我只是一個老師,差得太遠了!” 無獨有偶,曾有記者采訪俞敏洪,問到他和李陽有什么不同,俞敏洪曾如是說:“他是個人英雄主義,我是集體英雄主義?!?nbsp;
俞敏洪把新東方的成功歸納為團隊的力量。直到現(xiàn)在,新東方上上下下都稱俞敏洪為“俞老師”,沒有人喊他老板。新東方大量的人才在這個領域中的思想要比我先進,比如(陳)向東老師是經濟學博士畢業(yè)的,所以在經濟領域、宏觀領域中我根本就沒法跟他比。像徐小平、王強他們在國外待過好多年,所以在中西文化的理解方面,尤其是西方文化的理解方面我永遠都沒法跟他們比。我唯一能做到的是不管會議上大家討論得多么激烈,不管意見多么不一致。但是最后我都能夠把大家的意見綜合起來,采納中間最好的東西,再重新整合成新東方的戰(zhàn)略、文化和發(fā)展前景,繼續(xù)帶著大家往前走。
對于企業(yè)到企業(yè)的電子商務模式來說,電子郵件現(xiàn)在屬于關鍵工具之一。但是,如果消費者從不打開郵件的話,利用它作為銷售工具就沒有任何價值。在最近,銷售機器專欄的一位讀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我想請教你一下有沒有可以讓電子郵件主題行受到關注的技術。我發(fā)現(xiàn)自己發(fā)送的電子郵件在沒有被打開或者閱讀的狀態(tài)下就被刪除了,并且,這種情況已經發(fā)生了很多次。
確實,由于幾乎總是選擇打開收到的所有電子郵件,所以我確信自己在這一方面還是有些經驗的:
規(guī)則1:讓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展示出個人特色。創(chuàng)建一個可以充分展示出你個性的電子郵件地址。對于我來說,就是將全名放在里面;這樣的話,無論誰接收到電子郵件,都可以馬上知道是我發(fā)送的。如果他們了解我個人情況的話,郵件被打開的幾率就會上升。
規(guī)則2:讓郵件主題行的內容展示出個人特色。如果可能的話,內容中應該包含收件人肯定會知道的人的名稱。(舉例來說,[收件人的老板]:關于軟件需求方面的想法)。如果你聽說過收件人的話,這種做法是恰如其分的。
規(guī)則3:提及競爭對手的情況。如果你沒有第二號規(guī)則中說的推薦人可利用的話,可以選擇使用收件人最大競爭對手的名稱。由于存在關聯(lián)性并且是不同尋常的,這將會使你的郵件在信息海洋中“脫穎而出”。
規(guī)則4:對自身優(yōu)勢進行重點明確說明。選擇兩三個可以引起大家興趣和關注的詞匯。舉例來說,“[競爭對手]生產力增長情況”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就象垃圾郵件;而“[競爭對手]是如何將庫存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的說法更容易讓郵件被打開。
規(guī)則5:保持語言精煉。由于在通常電子郵件系統(tǒng)中,主題行的信息是以單行形式顯示出來的,所以全部內容不應該超過五十個字符。如果你想知道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報紙的頭條新聞是不錯的參考。
規(guī)則6:測試、分析、再測試。通過對郵件進行追蹤,才能找出什么原因可以讓它被打開。一些短語可能比其它的做得好。如果不進行追蹤和分析的話,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最佳結果。
我感染學生沒有問題。因為我覺得我是從苦學生、窮學生出來的,我知道學生心里想什么,而且我也知道學生未來要什么。在新東方團隊中間,不能說我的個人魅力,應該說是團隊魅力:新東方每個人都是一個珍珠,但是在穿成項鏈以后,價值會倍增?,F(xiàn)在我愿意變成這么一根線。實際上我也正在做這個工作。線必須堅固耐磨,不管被什么磨都不能斷,也就是說我的忍耐力和承受力、寬容度必須是極大的,只要這根線不斷,新東方珍珠項鏈還會再長。所以我覺得我只要做好這根線就行了。俞敏洪的忍耐力和承受力在新東方是出了名的。除了俞敏洪本人堅忍的性格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他的這幫合作伙伴,個個都是個性鮮明,牛氣沖天,是碰不得,硬不來的“價值連城的瓷器”。
這幫家伙都是“價值連城的瓷器”,而我是這些“瓷器”的“保管員”,如果這些“瓷器”摔碎了,就一文不值了。既然是“價值連城的瓷器”,就不能硬來,否則很有可能成了一堆碎片,連泥巴都不如,因為泥巴還能種個花草什么的。所以他這個“保管員”只能閉上嘴巴,任由他們“轟炸”。所以他的“軟弱”之名也就由此傳開了。
“轟炸”俞敏洪最多的當屬徐小平,他曾是俞敏洪的老師,后來俞敏洪留校任教后兩人成了同事。1995年他接受俞敏洪的邀請回國,開始了他在新東方的創(chuàng)業(yè)。徐小平自稱為“俞學大師”,并將自己與俞敏洪的合作關系概括為四個階段“一靠俞,二幫俞,三批俞,四逼俞”,統(tǒng)稱為“四俞”。
“靠俞”指的是他回國之初依靠俞敏洪的援助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之旅;“幫俞”指的是他幫助俞敏洪創(chuàng)立新東方品牌,因為他是“新東方精神”的重要歸納者(他編撰了《新東方精神》一書);“批俞”指的是他時刻不忘敲打俞敏洪,立志要去掉俞敏洪身上的農民意識;“逼俞”則是指他要逼迫俞敏洪對新東方進行現(xiàn)代企業(yè)改革。
徐小平是徹頭徹尾的性情中人,被新東方人稱為“長不大的大小孩”,他的許多作為毫無惡意,甚至是出于好意,但是由于率性而為,讓當事人往往哭笑不得。他對俞敏洪的“批”也是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只要恰逢他精力充沛,談興大發(fā),不管俞敏洪是否只剩下三四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且第二天早上還要去上課,他照“批”不誤,而俞敏洪還不能反駁,否則“農民劣習不改,新東方何時才能脫胎換骨的大帽子就要扣下來”。何況,在俞敏洪心目中,人稱“長不大的大小孩”的徐小平是自己過去的老師,后來的同事,現(xiàn)在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如果還要加一條,那就是隔江相望的老鄉(xiāng)——俞敏洪是江陰人,徐小平是揚州人。所以俞敏洪只能垂眉恭聽,昏昏欲睡,天亮時還要振作起精神去給學生講課。
如果說俞敏洪對徐小平的忍讓是因為他的一連串的角色所致,那么對于錢永強的忍讓則是一種對新東方新生力量的寄予厚望和包容。
說起來,錢永強最初還是俞敏洪的學生。錢永強1990年考進北方工業(yè)大學,1993年他參加了俞敏洪辦的一個GMAT班,從此與新東方結緣。大學畢業(yè)后,他把俞敏洪堵在“大發(fā)”車門口,大膽地提出試講要求,從此開創(chuàng)了新東方“英雄不論年齡”之先河。錢永強先是教GMAT。再是GRE邏輯,他講的邏輯課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注重從學員的錯誤觀點切人分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與楊繼、宋吳作為當時最佳魅力組合,被人并稱為“新東方三少俠”、“GRE三劍客”。
1997年,錢永強賺夠了出國留學的錢后赴美國耶魯留學去了。
2000年他畢業(yè)后又重回新東方。這番回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更何況是從耶魯回來的錢永強,他一回國就負責新東方斥資5000萬與聯(lián)想合作的新東方教育網站,并且在學校首腦排位中,成為八個副校長之一,是新東方當時最年輕的副校長,可謂少年得志。
從耶魯回來的錢永強是新東方對外宣傳的一面旗幟,人們會因此而驚嘆:“原來是新東方的老師,耶魯畢業(yè)后又回到了新東方?!彼谛聳|方的地位多少與此相關,他也明白這一點。但錢永強就是錢永強,他的耶魯出身和耶魯頭腦確實也讓他有恃才傲物的資本。而且此人敢于直言不諱,常常以他不容動搖的“耶魯標準”衡量周圍的人和事物,殺傷力很大,所以,徐小平送給他“耶魯匕 首”這一稱號。很多時候他和徐小平之間的口舌之爭激烈到不管不顧俞敏洪的感受,拿著新東方存在的不足說事,而且是句句見血,毫不留情。
1999年5月8日凌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新東方因此也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轟炸的當天,北京某所高校的學生在網上發(fā)表言論,大肆攻擊新東方和俞敏洪,說俞敏洪是“賣 國 賊”,說新東方是“賣 國學校”,“讓中國人才流失美國”,等等。新東方成為了一部分人發(fā)泄民族主義情緒的目標,造成了新東方在讀學員的驚恐和慌亂,新東方作為一個民營培訓機構,不得不面臨著如此復雜的政治問題,這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
新東方立即做出了反應,由徐小平代表新東方校長聯(lián)席會議宣讀了一封表明新東方辦學立場和對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的憤慨態(tài)度的信,以安撫新東方學員,表明新東方和其他中國人是同一立場的態(tài)度。這一篇急就章為徐小平的得意之作,錢永強卻將之貶得一文不值,說網上有人對此評價為“笑話”,引起徐小平的氣急敗壞,兩人之間的激烈爭辯由此展開。這時,俞敏洪開口了:
我們做任何事情,不可能讓百分之百的人都說好。我盡量讓更多的人說好,越多越好。新東方在這里干事兒不容易。我們面對著最激烈、最狂妄、最愛幻想,也最渴望新知識的學生。這是第一。第二,我們還得面對政府。新東方是個民辦學校,我們并不能得到政府的政策保障,政府時時都在,你做了什么好事,它未必說你什么,但是,你一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它就會把你關掉。
所以,新東方在這兩個夾縫中求生存,我不能為了滿足學生而得罪政府,也不能為了滿足政府而遭學生唾棄。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東方是一個偉大的成功。你回國應該有這么一種成功的思路。你不能說某個學生不喜歡就是禽蛋的東西,或者政府不喜歡就是傻子的東西。這種思路不對。這就是中國特色。
當新東方走向崛起的時候,俞敏洪開始覺得又面臨了另一個問題,規(guī)模擴大了,但人才缺少,憑借原有的人已經遠遠不夠駕馭這樣的規(guī)模。于是在2005年12月新東方開始了一個大動作:召開大型的人才招聘會,向應屆大學畢業(yè)生及社會各界提供1700多個用人職位。除了對各類英語教師的需求,也涉及各類市場、行政等職能管理領域。而新東方開出的年薪也著實不菲,從50萬到100萬元不等。這對于新東方來說是跨越性的,此時有不少業(yè)內人士,對俞敏洪的做法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這種破天荒的舉措是很稚氣地在冒風險,有人甚至又把俞敏洪的“農民思想”帽子又重新扣在了他的頭上,對于外界的言論,俞敏洪表現(xiàn)的很坦然。用人所長,容人所短在他看來就是自己的秘籍,而且他也已經修煉的很精純了,為新東方增加新的血液是勢在必行的事,在做每件事之前,俞敏洪都曾做過細致的分析,有弊端該如何解決都是在事后想好了的。
而新東方已經經歷了四次飛躍性的發(fā)展,而每一次飛躍都是由于一批出色人才進入之后才得以實現(xiàn)的。在新東方的第一個發(fā)展階段,它是一個夫妻店的形式。在此階段,除了俞敏洪和他的妻子,新東方后來也請了其他一些老師,但主要都是代課老師,人員流動性大,尚未形成規(guī)?;娜瞬抨犖椤?nbsp;
從1996年至2000年,新東方進人了它的第二個發(fā)展階段——合伙制階段,一幫哥們兒在一起推動了新東方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它的第一次飛躍。而在此階段,新東方接納了它的第一代人才團隊的加盟。以徐小平、王強、包凡一、錢永強等人為代表的“海龜”,為新東方帶來了先進的教學內容和豐富的知識面,新東方的品牌內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從2000年到2004年,新東方進入它的第三個發(fā)展階段——產業(yè)整合階段。在這一階段,新東方成立了集團公司,并組建了它的第二代人才團隊,如在國際級媒體巨頭BBC旗下工作的周成剛,曾任中國礦業(yè)大學外語系教師、匈牙利FULAND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李國富等人陸續(xù)加盟新東方。新東方的天才老師隊伍得到了進一步壯大,最終在英語培訓行業(yè)中獨樹一幟,牢牢占據(jù)著霸主的地位。
從2005年開始,新東方進入它的第四個發(fā)展階段,經過了股份改制的陣痛,新東方從原來一個松散的集體正式轉型為一個集團公司,往后的5年必定是“新東方”有大作為的5年。原因是內部矛盾全部解決了,這樣俞敏洪可以將精力從如何解決內部矛盾,如何保證“新東方”不分裂上放回到如何加速新東方的發(fā)展上。他作出了一個決定,就是為新東方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家”,擺脫從前那種四處租借教室、將租金貢獻給別人的那樣居無定所的日子,雖然新東方當時資金并不充足,而且其間還出現(xiàn)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新東方還是如期人駐新總部。由此,俞敏洪開始實施他的又一個計劃,就是大量招聘人才,為的是新東方發(fā)展飛速的幾塊業(yè)務,如除了英語培訓之外的文化傳播、遠程教育、出國咨詢、出版以及全日制寄宿學校等補充新鮮血液。如此,一批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管理人才,分布在目前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的財務、審計、公關等部門。這就是新東方的第三代人才團隊。
對于轉型后的新東方來說,專業(yè)化的國際人才,特別是在財務、市場、人力資源等領域的管理人才的缺乏,成為它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2004.年新東方股份改制接近尾聲,俞敏洪意識到,新東方即將開始的國際化發(fā)展需要規(guī)范化的企業(yè)架構。要做到這點光靠新東方的一幫“教書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引進更多的新鮮血液。這也是為什么在2005年新東方特意選在全球MBA人才找工作的高峰期進行招聘,以求獲得新的“千里馬”,打造新東方的第四代人才團隊。對于團隊中即將到來的新伙伴,俞敏洪提出的要求是:
首先要了解新東方,如果專業(yè)知識很強,但對新東方知之甚少,這樣的應聘者新東方是絕對不予考慮的。其次對其專業(yè)領域的建設,我希望他們能夠高出我一頭,能夠為集團提出長期的發(fā)展規(guī)劃,不急功近利.而是重視集團的長期發(fā)展。 俞敏洪的用人之道是“先造有德的人,再造有才的人”。他說:作為教育機構,如果品德有問題,再有才也不會用,心胸開闊,思想開放,具有融合力和極強的協(xié)調能力是此次招聘的基本要求。
這次招聘新東方招進了一些洋老師,更有一些專業(yè)人才,如謝東螢就是這個時候進入新東方擔任集團CFO(首席財政官)的。謝東螢擁有斯坦福大學工程專業(yè)理學學士學位、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博士學位。加盟新東方之前,謝東螢先后擔任過摩根大通副總裁、瑞銀亞太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和亞太區(qū)TMT主管、美國ARIO數(shù)據(jù)網絡公司CFO等職務,他還曾在White&Case LIJP律師事務所擔任企業(yè)和安全律師,是加州律師公會的一員。閱歷豐富、能力超群、知識結構趨于完善,這些是謝東螢被俞敏洪看中的關鍵條件。
謝東螢在2004年年底新東方引進老虎基金以及2006年在紐交所上市這些大動作中發(fā)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他是新東方第四代團隊的一個典型代表。俞敏洪談及組建“第四代人才團隊”時,曾舉了謝東螢的例子說:
人是有自己位置的,哪個人在哪個位置要有個判斷。其中一點就是要滿足人的需求,給他多少錢才能留住他,我始終認為一個能干的用對的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一個不能干的人的5到10倍,所以,如果這個人用對了,就至少給他1倍以上的工資。我的CFO(謝東螢)進來的時候,我答應給他股權,干了不到4個月,我就知道這個人我至少要留他3到5年。我向董事會申請,給他加了一倍的股權,董事會認為太高了,我說不高,只要他在,新東方一定會順利上市,上市以后,股票也一定不會有大波動。結果后來這兩個說法全部實現(xiàn)了。
俞敏洪既是一種啟發(fā)式的闡述,同時也是對新東方能有今日之成就的一個總結。創(chuàng)辦新東方的過程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而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就已經是百萬富翁的錢永強又怎能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呢。俞敏洪用勸導的方式,就是希望這位耶魯才子能明白,新東方能走到今天,雖然仍然有許多不足,但是它能存活下來,能聚集如此之多的人才,就是一大成功,就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也是值得大伙兒共同珍惜和呵護的成果。
這樣的爭辯歷經多次,俞敏洪總能針對每一個人的特點,或是隱忍,或是開導,或是認錯,目的就是為了保持整個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大團結;這就是俞敏洪的度量。他像一根耐磨的線,將這些光華耀眼的一顆顆珍珠緊緊地串聯(lián)在一起,構成了新東方令人驚嘆的璀璨美景。一個管理者的心胸是體現(xiàn)企業(yè)價值關鍵的一環(huán),我們可以假象一下,如果整個企業(yè)都以這種心態(tài)去做事,那么這個企業(yè)的潛力將是無窮的。只是假設,如果想做到這一步,首先從自身下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