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 是寶
時間:2011-02-18 人氣:1302 來源:世界經(jīng)理人網(wǎng) 作者:
概述:設想一個顧客打電話來投訴:“你們的無線服務完全沒信號,我一直在掉線,可是廣告里卻說信號覆蓋全國各地!第一期賬單里居然有不是我打的電話,我都見怪不怪了!你們要再不解決信號問題,我可就不準備付費了!”
......
設想一個顧客打電話來投訴:“你們的無線服務完全沒信號,我一直在掉線,可是廣告里卻說信號覆蓋全國各地!第一期賬單里居然有不是我打的電話,我都見怪不怪了!你們要再不解決信號問題,我可就不準備付費了!”
典型的官方回復是這樣的:“感謝您來電提供寶貴意見。我們會盡快改進?!钡枪菊娴臅倪M嗎?未必!
公司的態(tài)度決定他們處理投訴的方式。例如,一項針對歐洲零售銀行的調查顯示,金融企業(yè)的領導者對待顧客投訴的方式、顧客投訴的方式以及投訴最后被處理的方式,三者之間有著密切關聯(lián)。也就是說,顧客能感受到公司到底視意見如珍寶還是在敷衍了事。
對瑞典兩家銀行進行的深入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結論:部門經(jīng)理對待投訴的態(tài)度會影響客服人員對待顧客的態(tài)度。該研究指出成功的經(jīng)理人把妥善處理投訴作為創(chuàng)建小型企業(yè)用戶長久滿意度的基本方式。
了解顧客的投訴
要深入理解“投訴是寶”這一戰(zhàn)略思想,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投訴是什么。簡單講,投訴就是講述沒有得到滿足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是企業(yè)重建與顧客友好關系的機會。
投訴透露顧客需求 顧客投訴能告訴機構如何改進產(chǎn)品和服務,進而幫助他們保持市場份額。美國消費者事務局(OCA)前主任伯恩(Leslie Byrne)說,僅憑接聽消費熱線電話,她就知道哪些公司很好地滿足了顧客,哪些沒有。
她在一篇文章中說,“讓CEO去接聽公司的熱線電話,他就會發(fā)現(xiàn)顧客想要什么,而且是馬上發(fā)現(xiàn)?!彼€引用一項對投訴處理的研究指出:“客戶投訴遠不是很多經(jīng)理人想象的那么令人頭痛,它們是關鍵管理信息的神奇來源?!?nbsp;
IBM前業(yè)務代表戴維斯(John Davis)從競爭力角度指出:“銷售的獨門訣竅就是在顧客所想和銷售所聽之間建立起持續(xù)的溝通渠道。如果你持續(xù)跟進了解顧客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哪些能取悅他們,哪些會讓他們覺得很惱火,你就能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視野,從而總是領先對手一步。”
投訴是最廉價的市場研究工具之一 投訴是企業(yè)了解顧客對自身產(chǎn)品和服務期望值最物美價廉的方式。
其他一些方式—包括調查同行的顧客期望值、雇傭神秘買家或外部審計員進行業(yè)務調研、對目標消費群體進行廣泛的顧客期望調研等等——開銷又大還頗費周折。
除此以外,這些調查方式都是人為指導的,所以都不能直接接觸到顧客。更重要的是,大公司尚有資金獨立開展或者外包此類市場調研,中小企業(yè)卻不得不依靠消費者來告知他們對產(chǎn)品和服務的意見。
大多數(shù)情況下,創(chuàng)新是企業(yè)研發(fā)部門的職責。顧客并不會為公司提供創(chuàng)新的觀念,他們想象不出來豐田普銳斯混合動力車、蘋果的iPhone、博世的降噪耳機或賽格威Segway)的個人運輸機。然而,顧客反饋對完善產(chǎn)品概念極有幫助,例如在維珍(Virgin)大西洋航班上提供機上按摩的想法就來自公司創(chuàng)立者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妻子的按摩師。此外眾所周知的是,用戶反饋在推進計算機行業(yè)的發(fā)展中實際發(fā)揮了與開發(fā)人員同等的作用。
顧客投訴能讓公司注意到產(chǎn)品瑕疵、服務不足以及系統(tǒng)的設計缺陷,還能使經(jīng)理人警覺到人事問題,因為顧客總是最先發(fā)現(xiàn)公司的代理很糟糕。實際上,經(jīng)理人可能永遠都不知道有顧客遭受了惡劣對待,因為一般在有經(jīng)理人巡視或是電話被錄音的情況下,雇員總是表現(xiàn)得比較好。 [NextPage]
投訴能夠建立更牢靠的關系 忠實的顧客并不容易培養(yǎng)。大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顧客認為他們的投訴得到了重視和回復,那么這些人就可能成為你的回頭客。此外,長期顧客不僅更容易接受你的產(chǎn)品,也更容易接受你的服務,因為他們知道如何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然對有些投訴要特別留意,比如一些大客戶或者流露出離意的客戶。通常,憤怒的投訴比悲傷的投訴更容易對付。怒氣沖沖的客戶有機會被留住,但客戶一旦為你的產(chǎn)品或服務感到悲傷,往往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準備離開了。
每家公司都應該建立顧客不滿意度分級體系,這對你以及顧客都很重要。這不是個簡單的任務——不論是對投訴還是顧客來說,想要適當分類都不容易。例如,一個30多歲、看上去不重要的投訴人,日后可能成為某個重要企業(yè)客戶的CEO。此外,相同的投訴其重要性也不盡相同。員工每處理一起顧客投訴都能獲得新知,為此團隊應該鼓勵員工分享解決過程中學到的東西。
對大多數(shù)公司而言,有三分之二的銷售額來自已有顧客和回頭客。有個研究小組調查了1,179名商場購物者之后發(fā)現(xiàn),滿意的顧客會比別人更愛投訴,而投訴之后他們仍舊對商場保持忠誠。所以企業(yè)有必要考慮單個顧客所代表的全部潛在業(yè)務量,而不要僅僅看到顧客當前正在投訴的個別可能并不重要的問題。
例如,2000年前后,史泰博辦公用品商店(Staples)的顧客平均一年消費600到700美元。如果某位顧客還使用史泰博商品目錄,那么他的消費額就是這個數(shù)字的兩倍。那些使用商品目錄到實體店購物同時也網(wǎng)購的人,消費額大約是只到實體店消費的顧客的4倍。換言之,客服代理并不知道,提供多種購買渠道就能讓單個顧客為公司帶來如此高的業(yè)務量。
不論顧客投訴重要與否,這都是企業(yè)打造與顧客緊密聯(lián)系的好時機。就像一名讀者在給知名技術博客的博主伍德沃德(Matt Woodward)的回帖中所言:“難道你不喜歡那些聽你意見的公司么?那些肯和顧客接觸、努力對所有顧客負責的公司才能激發(fā)起顧客真正的信任和忠誠?!?nbsp;
聽得到的投訴有助于控制負面口碑(WOM)企業(yè)對公眾如何談論它們通常都很感興趣,這不難理解。口碑能夠塑造一個企業(yè)或產(chǎn)品,也能毀了它,因為任何一個不滿的顧客都是對公司市場名譽的潛在威脅。投訴可能以下面幾種方式幫助你的公司,或者損害你的公司:
第一,比起廣告商的促銷宣傳,人們更愿意相信口口相傳的推薦。針對通用電氣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熟人所作的推薦比廣告宣傳重要兩倍。
看看下面的例子:一個顧客到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的一家叫John Robert的芳療館里染發(fā),結果衣服被弄臟了,送去干洗店也沒能洗掉污漬。于是,芳療館的經(jīng)理蒂朱利葉斯(John DiJulius)開了張大支票賠償她的干洗費用,并且額外贈送了一次美容和足療體驗。蒂朱利葉斯估計他善意的姿態(tài)已經(jīng)為芳療館帶來了30名新顧客。除此之外,這名顧客現(xiàn)在會定期來做美容與足療,她說:“起初我想我再也不會來了,現(xiàn)在我卻再也不想去其他地方了。”
第二,如果處理得當,投訴能夠成為好口碑的源泉。所以,企業(yè)應該花些時間上網(wǎng)閱讀那些博主和回帖人的服務體驗。
有個叫薩斯卡(Saska)的人開了一叫極歡樂俱樂部的博客,她在上面寫了篇很長的文章描述任天堂(Nintendo)給她提供的一次神奇服務。她在2007年任天堂Wii家用游戲平臺發(fā)布日當天購買了一款新的游戲機,但是從一開始游戲機的光驅就有噪音,而且一直持續(xù),于是薩斯卡打電話給任天堂。他們沒有派人上門維修,而是邀請她去任天堂的辦公室(離她家很近)立即進行處理。她寫到,“這是我和任天堂的情人節(jié),這是最讓我感嘆的客服體驗。”這篇博文很受歡迎,當天就有近100人回帖,詢問更多問題,但都對任天堂公司做出了類似的正面評價。
第三,顧客越是不滿意,就越容易散播壞口碑來表達不快。如果顧客憤怒地棄公司而去,你就很難阻止他們散播負面評價。但是,如果公司為顧客的投訴提供方便,并且妥善處理投訴,就能產(chǎn)生良好的口碑。看過網(wǎng)上的那些投訴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幾乎全都遭到過惡劣對待。如果公司不傾聽投訴,顧客就會尋找其他聽眾傾訴,那樣公司就失去了捍衛(wèi)自己的機會。 [NextPage]
某些人由于缺乏社交技巧,他們的投訴可能顯得有些胡攪蠻纏,但是不管表述投訴的方式是否為社會接受,服務提供者都應關注與情緒一同表達出來的投訴內容。這就是他們的工作,可能很困難,但如果服務提供者采取投訴是寶的心態(tài),這將是他們處理最棘手客戶關系的堅強基石。
部署服務修復程序
對待投訴,除了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tài),企業(yè)還能做些什么呢?下面5個步驟可以告訴你答案。
1、設計:我們對投訴的心態(tài)是怎樣的?通過服務修復方法我們想實現(xiàn)什么?顧客提供反饋時,我們想給予他們怎樣的體驗?處理投訴時,我們應遵從哪些指導方針?
2、措施: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如何知道我們正在接近目標?目前我們做得好的是哪些方面?我們的員工對待投訴有何思索與感想?目前衡量產(chǎn)品和服務失敗的標準是否仍舊可行?公司內分享投訴信息的程度有多廣泛?我們是否具有勝過對手的基準?使用健全的顧客關系管理(CRM)程序追蹤投訴對我們是否有幫助?
3、統(tǒng)籌:對投訴的書面回應是否反映了我們的服務修復方法?我們的酬勞體系是否體現(xiàn)了對員工有效處理投訴的獎勵?我們的退貨退款政策以及保修政策是否與我們的顧客哲學保持一致?我們的內部政策、管理程序和體系是否與我們的反饋哲學保持一致?
4、答復和修復:我們的員工在答復投訴顧客的時候是否有如獲至寶的感覺?我們的員工答復和處理投訴的權利有多大?我們如何處理員工和顧客之間的沖突?是否有人以某種方式對顧客答復與顧客關系修復負責?
5、整合:怎樣將從顧客那里學到的東西運用于提高產(chǎn)品質量?我們讓員工相互學習有效處理投訴的程序是什么?不同部門之間分享信息的體系是什么?如何確保“反饋”這一議題出現(xiàn)在每個人的日程表上?如何將服務修復方法運用到市場營銷中?
質量管理程序對一個組織的成功具有非同尋常的影響,同樣,完整的服務修復過程能夠改善組織對待投訴的反應方式以及從中獲得收益的方式。
典型的官方回復是這樣的:“感謝您來電提供寶貴意見。我們會盡快改進?!钡枪菊娴臅倪M嗎?未必!
公司的態(tài)度決定他們處理投訴的方式。例如,一項針對歐洲零售銀行的調查顯示,金融企業(yè)的領導者對待顧客投訴的方式、顧客投訴的方式以及投訴最后被處理的方式,三者之間有著密切關聯(lián)。也就是說,顧客能感受到公司到底視意見如珍寶還是在敷衍了事。
對瑞典兩家銀行進行的深入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結論:部門經(jīng)理對待投訴的態(tài)度會影響客服人員對待顧客的態(tài)度。該研究指出成功的經(jīng)理人把妥善處理投訴作為創(chuàng)建小型企業(yè)用戶長久滿意度的基本方式。
了解顧客的投訴
要深入理解“投訴是寶”這一戰(zhàn)略思想,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投訴是什么。簡單講,投訴就是講述沒有得到滿足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是企業(yè)重建與顧客友好關系的機會。
投訴透露顧客需求 顧客投訴能告訴機構如何改進產(chǎn)品和服務,進而幫助他們保持市場份額。美國消費者事務局(OCA)前主任伯恩(Leslie Byrne)說,僅憑接聽消費熱線電話,她就知道哪些公司很好地滿足了顧客,哪些沒有。
她在一篇文章中說,“讓CEO去接聽公司的熱線電話,他就會發(fā)現(xiàn)顧客想要什么,而且是馬上發(fā)現(xiàn)?!彼€引用一項對投訴處理的研究指出:“客戶投訴遠不是很多經(jīng)理人想象的那么令人頭痛,它們是關鍵管理信息的神奇來源?!?nbsp;
IBM前業(yè)務代表戴維斯(John Davis)從競爭力角度指出:“銷售的獨門訣竅就是在顧客所想和銷售所聽之間建立起持續(xù)的溝通渠道。如果你持續(xù)跟進了解顧客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哪些能取悅他們,哪些會讓他們覺得很惱火,你就能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視野,從而總是領先對手一步。”
投訴是最廉價的市場研究工具之一 投訴是企業(yè)了解顧客對自身產(chǎn)品和服務期望值最物美價廉的方式。
其他一些方式—包括調查同行的顧客期望值、雇傭神秘買家或外部審計員進行業(yè)務調研、對目標消費群體進行廣泛的顧客期望調研等等——開銷又大還頗費周折。
除此以外,這些調查方式都是人為指導的,所以都不能直接接觸到顧客。更重要的是,大公司尚有資金獨立開展或者外包此類市場調研,中小企業(yè)卻不得不依靠消費者來告知他們對產(chǎn)品和服務的意見。
大多數(shù)情況下,創(chuàng)新是企業(yè)研發(fā)部門的職責。顧客并不會為公司提供創(chuàng)新的觀念,他們想象不出來豐田普銳斯混合動力車、蘋果的iPhone、博世的降噪耳機或賽格威Segway)的個人運輸機。然而,顧客反饋對完善產(chǎn)品概念極有幫助,例如在維珍(Virgin)大西洋航班上提供機上按摩的想法就來自公司創(chuàng)立者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妻子的按摩師。此外眾所周知的是,用戶反饋在推進計算機行業(yè)的發(fā)展中實際發(fā)揮了與開發(fā)人員同等的作用。
顧客投訴能讓公司注意到產(chǎn)品瑕疵、服務不足以及系統(tǒng)的設計缺陷,還能使經(jīng)理人警覺到人事問題,因為顧客總是最先發(fā)現(xiàn)公司的代理很糟糕。實際上,經(jīng)理人可能永遠都不知道有顧客遭受了惡劣對待,因為一般在有經(jīng)理人巡視或是電話被錄音的情況下,雇員總是表現(xiàn)得比較好。 [NextPage]
投訴能夠建立更牢靠的關系 忠實的顧客并不容易培養(yǎng)。大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顧客認為他們的投訴得到了重視和回復,那么這些人就可能成為你的回頭客。此外,長期顧客不僅更容易接受你的產(chǎn)品,也更容易接受你的服務,因為他們知道如何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然對有些投訴要特別留意,比如一些大客戶或者流露出離意的客戶。通常,憤怒的投訴比悲傷的投訴更容易對付。怒氣沖沖的客戶有機會被留住,但客戶一旦為你的產(chǎn)品或服務感到悲傷,往往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準備離開了。
每家公司都應該建立顧客不滿意度分級體系,這對你以及顧客都很重要。這不是個簡單的任務——不論是對投訴還是顧客來說,想要適當分類都不容易。例如,一個30多歲、看上去不重要的投訴人,日后可能成為某個重要企業(yè)客戶的CEO。此外,相同的投訴其重要性也不盡相同。員工每處理一起顧客投訴都能獲得新知,為此團隊應該鼓勵員工分享解決過程中學到的東西。
對大多數(shù)公司而言,有三分之二的銷售額來自已有顧客和回頭客。有個研究小組調查了1,179名商場購物者之后發(fā)現(xiàn),滿意的顧客會比別人更愛投訴,而投訴之后他們仍舊對商場保持忠誠。所以企業(yè)有必要考慮單個顧客所代表的全部潛在業(yè)務量,而不要僅僅看到顧客當前正在投訴的個別可能并不重要的問題。
例如,2000年前后,史泰博辦公用品商店(Staples)的顧客平均一年消費600到700美元。如果某位顧客還使用史泰博商品目錄,那么他的消費額就是這個數(shù)字的兩倍。那些使用商品目錄到實體店購物同時也網(wǎng)購的人,消費額大約是只到實體店消費的顧客的4倍。換言之,客服代理并不知道,提供多種購買渠道就能讓單個顧客為公司帶來如此高的業(yè)務量。
不論顧客投訴重要與否,這都是企業(yè)打造與顧客緊密聯(lián)系的好時機。就像一名讀者在給知名技術博客的博主伍德沃德(Matt Woodward)的回帖中所言:“難道你不喜歡那些聽你意見的公司么?那些肯和顧客接觸、努力對所有顧客負責的公司才能激發(fā)起顧客真正的信任和忠誠?!?nbsp;
聽得到的投訴有助于控制負面口碑(WOM)企業(yè)對公眾如何談論它們通常都很感興趣,這不難理解。口碑能夠塑造一個企業(yè)或產(chǎn)品,也能毀了它,因為任何一個不滿的顧客都是對公司市場名譽的潛在威脅。投訴可能以下面幾種方式幫助你的公司,或者損害你的公司:
第一,比起廣告商的促銷宣傳,人們更愿意相信口口相傳的推薦。針對通用電氣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熟人所作的推薦比廣告宣傳重要兩倍。
看看下面的例子:一個顧客到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的一家叫John Robert的芳療館里染發(fā),結果衣服被弄臟了,送去干洗店也沒能洗掉污漬。于是,芳療館的經(jīng)理蒂朱利葉斯(John DiJulius)開了張大支票賠償她的干洗費用,并且額外贈送了一次美容和足療體驗。蒂朱利葉斯估計他善意的姿態(tài)已經(jīng)為芳療館帶來了30名新顧客。除此之外,這名顧客現(xiàn)在會定期來做美容與足療,她說:“起初我想我再也不會來了,現(xiàn)在我卻再也不想去其他地方了。”
第二,如果處理得當,投訴能夠成為好口碑的源泉。所以,企業(yè)應該花些時間上網(wǎng)閱讀那些博主和回帖人的服務體驗。
有個叫薩斯卡(Saska)的人開了一叫極歡樂俱樂部的博客,她在上面寫了篇很長的文章描述任天堂(Nintendo)給她提供的一次神奇服務。她在2007年任天堂Wii家用游戲平臺發(fā)布日當天購買了一款新的游戲機,但是從一開始游戲機的光驅就有噪音,而且一直持續(xù),于是薩斯卡打電話給任天堂。他們沒有派人上門維修,而是邀請她去任天堂的辦公室(離她家很近)立即進行處理。她寫到,“這是我和任天堂的情人節(jié),這是最讓我感嘆的客服體驗。”這篇博文很受歡迎,當天就有近100人回帖,詢問更多問題,但都對任天堂公司做出了類似的正面評價。
第三,顧客越是不滿意,就越容易散播壞口碑來表達不快。如果顧客憤怒地棄公司而去,你就很難阻止他們散播負面評價。但是,如果公司為顧客的投訴提供方便,并且妥善處理投訴,就能產(chǎn)生良好的口碑。看過網(wǎng)上的那些投訴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幾乎全都遭到過惡劣對待。如果公司不傾聽投訴,顧客就會尋找其他聽眾傾訴,那樣公司就失去了捍衛(wèi)自己的機會。 [NextPage]
某些人由于缺乏社交技巧,他們的投訴可能顯得有些胡攪蠻纏,但是不管表述投訴的方式是否為社會接受,服務提供者都應關注與情緒一同表達出來的投訴內容。這就是他們的工作,可能很困難,但如果服務提供者采取投訴是寶的心態(tài),這將是他們處理最棘手客戶關系的堅強基石。
部署服務修復程序
對待投訴,除了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tài),企業(yè)還能做些什么呢?下面5個步驟可以告訴你答案。
1、設計:我們對投訴的心態(tài)是怎樣的?通過服務修復方法我們想實現(xiàn)什么?顧客提供反饋時,我們想給予他們怎樣的體驗?處理投訴時,我們應遵從哪些指導方針?
2、措施: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如何知道我們正在接近目標?目前我們做得好的是哪些方面?我們的員工對待投訴有何思索與感想?目前衡量產(chǎn)品和服務失敗的標準是否仍舊可行?公司內分享投訴信息的程度有多廣泛?我們是否具有勝過對手的基準?使用健全的顧客關系管理(CRM)程序追蹤投訴對我們是否有幫助?
3、統(tǒng)籌:對投訴的書面回應是否反映了我們的服務修復方法?我們的酬勞體系是否體現(xiàn)了對員工有效處理投訴的獎勵?我們的退貨退款政策以及保修政策是否與我們的顧客哲學保持一致?我們的內部政策、管理程序和體系是否與我們的反饋哲學保持一致?
4、答復和修復:我們的員工在答復投訴顧客的時候是否有如獲至寶的感覺?我們的員工答復和處理投訴的權利有多大?我們如何處理員工和顧客之間的沖突?是否有人以某種方式對顧客答復與顧客關系修復負責?
5、整合:怎樣將從顧客那里學到的東西運用于提高產(chǎn)品質量?我們讓員工相互學習有效處理投訴的程序是什么?不同部門之間分享信息的體系是什么?如何確保“反饋”這一議題出現(xiàn)在每個人的日程表上?如何將服務修復方法運用到市場營銷中?
質量管理程序對一個組織的成功具有非同尋常的影響,同樣,完整的服務修復過程能夠改善組織對待投訴的反應方式以及從中獲得收益的方式。
(聲明:凡轉載文章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處理,謝謝?。?
上一條:別恐懼犯錯,你會越來越棒的
在企業(yè)界有一個復雜的、因著錯誤構成的關系網(wǎng)。顯而易見的原因是,錯誤是一種累贅--他們會困擾你的客戶,觸碰你的底線,同時也會招惹到你的老板。另一方面,也是商業(yè)界的一個不言而喻的道理,你必須承擔風險,因此,你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就要放開自我,不怕犯錯。
事實上,錯誤既是必要的又是不受歡迎的,這簡直是相互矛盾。但是"30歲以下CEO網(wǎng)站"有不同的見解。心理學家,《成功:我們如何達到我們的目標》這本書的作者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最近在她的博客上解釋道,"允許自己犯錯誤,才會更少地犯錯誤。"她建議我們在對目標的想法上做一點點的改變,就會減少我們的壓力和犯錯誤的機會,具體方法如下:
研究表明,當人們感覺到他們被允許犯錯誤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并不會去犯錯誤!……人們做任何任務都會有一兩種目標:就是我所說的"好的目標",重點是要證明你的能力有多少,并且已經(jīng)了解了你在做些什么;還有就是"更好的目標",重點放在開發(fā)你的能力上,并學習掌握新的技能。
"好的目標"的問題是,在遇到不熟悉或者困難的問題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害怕退縮。我們馬上就會開始覺得我們實際上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我們的能力不夠,這些都會讓我們產(chǎn)生焦慮的心理。無數(shù)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沒有什么能像焦慮一樣對人產(chǎn)生那樣的影響--它是生產(chǎn)力殺手。
另一方面,"越來越好的目標"幾乎具有"防彈"的作用。當我們一想到我們是在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技巧,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是允許犯一些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會保持動力,盡管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阻礙。
如果你是一位經(jīng)理,并了解了霍爾沃森那個有說服力的論點,你要如何說服你的團隊去考慮達到更好而不是本身是好的?她說這其實很簡單,并且提供了三個步驟:
* 承認該項目有難度而且大家并不熟悉,而且你希望你的員工花一些時間來真正的掌握它。他們也許會犯一些錯誤,但是這都沒有關系。
* 提醒你的員工,你就在那里支持著他們,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馬上來幫助他們。
* 讓他們知道你有信心,你相信他們最終會出色地完成這個職責的。
你同意霍爾沃森的想法么?是否不那么擔心犯錯誤了,而且更多的自我提升是不是真的能夠減少錯誤呢?
事實上,錯誤既是必要的又是不受歡迎的,這簡直是相互矛盾。但是"30歲以下CEO網(wǎng)站"有不同的見解。心理學家,《成功:我們如何達到我們的目標》這本書的作者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最近在她的博客上解釋道,"允許自己犯錯誤,才會更少地犯錯誤。"她建議我們在對目標的想法上做一點點的改變,就會減少我們的壓力和犯錯誤的機會,具體方法如下:
研究表明,當人們感覺到他們被允許犯錯誤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并不會去犯錯誤!……人們做任何任務都會有一兩種目標:就是我所說的"好的目標",重點是要證明你的能力有多少,并且已經(jīng)了解了你在做些什么;還有就是"更好的目標",重點放在開發(fā)你的能力上,并學習掌握新的技能。
"好的目標"的問題是,在遇到不熟悉或者困難的問題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害怕退縮。我們馬上就會開始覺得我們實際上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我們的能力不夠,這些都會讓我們產(chǎn)生焦慮的心理。無數(shù)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沒有什么能像焦慮一樣對人產(chǎn)生那樣的影響--它是生產(chǎn)力殺手。
另一方面,"越來越好的目標"幾乎具有"防彈"的作用。當我們一想到我們是在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技巧,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是允許犯一些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會保持動力,盡管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阻礙。
如果你是一位經(jīng)理,并了解了霍爾沃森那個有說服力的論點,你要如何說服你的團隊去考慮達到更好而不是本身是好的?她說這其實很簡單,并且提供了三個步驟:
* 承認該項目有難度而且大家并不熟悉,而且你希望你的員工花一些時間來真正的掌握它。他們也許會犯一些錯誤,但是這都沒有關系。
* 提醒你的員工,你就在那里支持著他們,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馬上來幫助他們。
* 讓他們知道你有信心,你相信他們最終會出色地完成這個職責的。
你同意霍爾沃森的想法么?是否不那么擔心犯錯誤了,而且更多的自我提升是不是真的能夠減少錯誤呢?
閱讀全文
下一條:決定你是否該換工作的信號
正值假期,在這個時候我們通常開始列出我們想要的禮物的列表及盤點我們工作的好壞。歲末年初是大家評估自己工作,衡量是否達到自己預期目標的時候。
當你許下新年職業(yè)愿望時,先問問自己關于你的公司、同事和你的個人計劃及其他相關的五個問題:
1.我的公司是否有特殊之處?
如果你為之工作的公司正在掙扎獲得成功,讓你感覺很糟糕或者感覺和自己毫不相關,這就很難讓你感到興奮。我不是在說紅墨水和裁員這一顯著問題。我的意思是對公司的揮之不去的感覺是永遠只是還好,那么你只是該領域的另一個烏合之眾。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年代,如果公司只是比別人好一點就不足以成就大事。你為之工作的公司能否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如果不能,那你到底為什么還要在這里工作呢?
2.每個周一早上上班,我看到自己的同事是否感到興奮?
很多人因為其為之工作的公司聲譽好或在業(yè)內很有名望或是該公司的股價很好而加入該公司。但事實是,你會很快意識到“為公司工作”是一個很抽象的說法。事實是你在與和自己同一個部門、小組或地區(qū)的與你親密接觸的人一起工作。大多數(shù)專家認為,從長期來看,員工不會將公司作為一個公司而去效忠,他們效忠于他們日復一日一起工作的同事。你能想象出每周不花四五十個小時與自己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在一起是很么樣子的嗎?如果你可以做到,可能是你該換工作的時候了,找一個同事能鼓勵你和激勵你的團隊去工作。
3.在工作中我是否有發(fā)言權,權威人士是否會聆聽我的意見?
即使你是一個公司里很優(yōu)秀的一個團隊的一份子,但也沒有比自己作為一個人而不被重視更令人沮喪和士氣低落的了。在這個參與和交流的年代,人們渴望發(fā)言權,渴望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希望有他們的意見很重要的感覺。如果你感覺你的意見不重要,或許是你該找一個認為你意見重要的公司的時候了。
4.我的學習速度能否趕上世界變化快?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是從戰(zhàn)略大師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那里,而后我就不停的問自己這一問題。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世界,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停止不前、停止學習、感覺到工作沒有挑戰(zhàn)都是極其危險的。如果這正是你的感覺,這是你該做出改變的強烈信號。
5.我賺的錢是否夠多?
正如聽起來很奇怪一樣,這是最糟糕的離職理由。事實上,我的研究表明掙多少錢和工作的滿足感之間幾乎沒有聯(lián)系。真的有很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工作中的快樂就是其中之一。
當你許下新年職業(yè)愿望時,先問問自己關于你的公司、同事和你的個人計劃及其他相關的五個問題:
1.我的公司是否有特殊之處?
如果你為之工作的公司正在掙扎獲得成功,讓你感覺很糟糕或者感覺和自己毫不相關,這就很難讓你感到興奮。我不是在說紅墨水和裁員這一顯著問題。我的意思是對公司的揮之不去的感覺是永遠只是還好,那么你只是該領域的另一個烏合之眾。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年代,如果公司只是比別人好一點就不足以成就大事。你為之工作的公司能否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如果不能,那你到底為什么還要在這里工作呢?
2.每個周一早上上班,我看到自己的同事是否感到興奮?
很多人因為其為之工作的公司聲譽好或在業(yè)內很有名望或是該公司的股價很好而加入該公司。但事實是,你會很快意識到“為公司工作”是一個很抽象的說法。事實是你在與和自己同一個部門、小組或地區(qū)的與你親密接觸的人一起工作。大多數(shù)專家認為,從長期來看,員工不會將公司作為一個公司而去效忠,他們效忠于他們日復一日一起工作的同事。你能想象出每周不花四五十個小時與自己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在一起是很么樣子的嗎?如果你可以做到,可能是你該換工作的時候了,找一個同事能鼓勵你和激勵你的團隊去工作。
3.在工作中我是否有發(fā)言權,權威人士是否會聆聽我的意見?
即使你是一個公司里很優(yōu)秀的一個團隊的一份子,但也沒有比自己作為一個人而不被重視更令人沮喪和士氣低落的了。在這個參與和交流的年代,人們渴望發(fā)言權,渴望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希望有他們的意見很重要的感覺。如果你感覺你的意見不重要,或許是你該找一個認為你意見重要的公司的時候了。
4.我的學習速度能否趕上世界變化快?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是從戰(zhàn)略大師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那里,而后我就不停的問自己這一問題。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世界,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停止不前、停止學習、感覺到工作沒有挑戰(zhàn)都是極其危險的。如果這正是你的感覺,這是你該做出改變的強烈信號。
5.我賺的錢是否夠多?
正如聽起來很奇怪一樣,這是最糟糕的離職理由。事實上,我的研究表明掙多少錢和工作的滿足感之間幾乎沒有聯(lián)系。真的有很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工作中的快樂就是其中之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