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技能,那些會Social的fashion家具\秘魯纖維板進口數(shù)量下跌
2016年1-5月,秘魯進口纖維板達1024萬美元,與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近5%。智利出口至秘魯纖維板的數(shù)量跌幅高達12%,但仍然是秘魯纖維板主要供應商。與2015年同期相比,從巴西到秘魯?shù)呢浳飪r值漲至196萬美元。土耳其排名第三,124萬美元。秘魯阿勞科是秘魯纖維板進口數(shù)量最大的城鎮(zhèn)。
(記者mandy編譯)
據(jù)統(tǒng)計,三天時間共清理檢查土特產(chǎn)經(jīng)營場所63家,查處違法銷售黃楊木經(jīng)營戶15戶,沒收黃楊木各類制品8種,共1285件。其中:黃楊木按摩錘178把,黃楊木筷子52盒,黃楊木枕頭15個,黃楊木擺件252個,黃楊木招財手51把,黃楊木筆筒23個,黃楊木梳子684把,黃楊木包裝袋30個。(魏家鋒、沈波)
近年來,河北唐山遵化市新店子鎮(zhèn)康各莊村大力發(fā)展紅木加工、雕刻企業(yè),促進農(nóng)民就業(yè)增加收入。目前,全村已有紅木雕刻企業(yè)50多家,安置和吸納本村及周邊村2000多名農(nóng)民進廠務工,人均年收入8萬余元。
木材是能夠次級生長的植物,如喬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質(zhì)化組織。這些植物在初生生長結(jié)束后,根莖中的維管形成層開始活動,向外發(fā)展出韌皮,向內(nèi)發(fā)展出木材。
木材是維管形成層向內(nèi)的發(fā)展出植物組織的統(tǒng)稱,包括木質(zhì)部和薄壁射線。木材對于人類生活起著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據(jù)木材不同的性質(zhì)特征,人們將它們用于不同途徑。
木材由于受環(huán)境(陽光,氧氣,水分溫度等)和微生物(真菌)的作用正常顏色發(fā)生改變的,叫做變色。
1.木材變色分類
化學變色:伐倒木由于化學和生物化學的反應過程而引起線紅棕色,褐色或橙黃色等不正常的變色,即為化學變色。其顏色一般都比較均勻,且分布僅限于表層(深達1-5毫米),經(jīng)過干燥后,即褪色變淡。
變色菌變色:系伐倒木邊材在變色菌作用下所形成。最常見的是青變和霉變。其次是其他邊材色斑,有橙黃色,粉紅色或淺紫色,棕褐色等。這種缺陷主要是由于干燥遲緩或缺乏保管措施所引起。
2.木材腐朽
木材收到木腐菌侵蝕后不但物理力學性能發(fā)生改變,最后木材變得松軟易碎,呈篩孔狀或粉末狀等形態(tài),這種現(xiàn)象稱為腐朽。
按照腐朽類型和性質(zhì)分為白腐和褐腐。
作者在東亞藝術館家具特展上拍攝的黃花梨官帽椅
博物館名片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06年,是德意志帝國時期建立的第二座非歐洲文化博物館。1929年東亞藝術博物館在柏林第一次展出了1125件中國文物,從上古的藝術品到18世紀的文物無所不有。這是當時歐洲最大規(guī)模有關中國的文物展。
傳奇的博物館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其實是個很傳奇的博物館。它創(chuàng)建于1959年,其前身為建立于1907年的“東亞藝術收藏”,是德意志帝國時期建立的第二座非歐洲文化博物館。后來幾經(jīng)戰(zhàn)火洗禮,很多文物卻都得以保存下來,也實為難得。據(jù)說蘇軍攻克柏林前夕,一些東方文物被博物館館員秘密藏在防空洞里,才逃過戰(zhàn)爭的破壞,后來冷戰(zhàn)時期東西柏林對峙,兩邊都有各自的東亞藝術藏品,直到柏林墻倒了,東西柏林各自收藏的東亞文物才隨之統(tǒng)一。這兩批藏品的統(tǒng)一,奠定了今天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基礎。這里收藏的藏品以中國、日本、朝鮮等國藝術品為主,分中國古代美術、工藝、12世紀~20世紀中日繪畫、朝鮮和日本古瓷器等多個專題陳列。藏品共計1.2萬件,其中中國文物有2000件,基本涵蓋中華文化的各個時期。
傳奇的藏品
柏林東亞藝術館的藏品來源很雜,很多藏品的來歷頗有故事。據(jù)傳,在1901年,醇親王載灃奉旨赴柏林為德國公使克林德在京被殺一事道歉。其一行人以慈禧皇太后、光緒帝以及自己的名義帶去了幾十件精美禮物(多為明清兩朝工藝品),準備贈送德國皇帝。德皇威廉二世因為載灃此行目的特殊,因而未接受禮物。醇親王便想了一個折衷方案,將這批禮物轉(zhuǎn)贈給德國博物館。在德皇的吩咐下,載灃轉(zhuǎn)送的禮物被分配給柏林、慕尼黑、德累斯頓以及斯圖加特的各大博物館。而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便集中在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內(nèi)。
另一個相關的記載是,1907年即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成立一年后,第一任館長庫墨爾曾啟程前往亞洲,收購東亞各國的文物。當時德國皇帝給駐中國和日本的德國使節(jié)發(fā)出命令,全力支持庫墨爾的工作。庫墨爾在中國停留了兩年之久,走訪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古董文物市場,搞到了大批中國文物。庫墨爾回到德國不久,就向公眾展示了他東亞之行所收集的文物。其中包括唐、宋、明、清各朝代的青銅器、玉器、陶瓷器、金銀器、錢幣、雕塑、書畫、漆器等,引起極大轟動。隨后的繼續(xù)收購活動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而終止。
傳奇的學者:古斯塔夫·艾克
玩中國古董家具的藏友大都知道德國漢學家古斯塔夫·艾克(圖1)。他是世界上研究中國明式家具的重要學者,經(jīng)過十幾年悉心研究,對啟發(fā)世人重視中國傳統(tǒng)家具文化以及鼓勵后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艾克教授對中國明式家具研究開一代之先,他的開拓者歷史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是研究中國古典家具的開山之作,該書共收錄122件家具實物,逾20張精確的測繪圖紙,以及解析各冊榫卯構(gòu)造的圖紙,這是全世界第一部有關中國明式家具的學術著作。
美中不足的是,書中家具照片全部是黑白照片,通過測繪圖我們能清楚地理解家具的結(jié)構(gòu)以及造型,但是不能完全展示出美麗的黃花梨木質(zhì)與家具造型的結(jié)合。由于我常年旅居德國柏林,有幸巧遇一次東亞藝術館的家具特展,很多件家具都是古斯塔夫·艾克先生當年所藏,并著錄在《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中。至此,黑白照片終于能夠填上色彩,這些美麗的家具得以風華再現(xiàn)(圖2~圖3)。
簡單與復雜
博物館中有個很大的展廳,正中擺放著一組康熙年間的紫檀嵌螺鈿大屏風及寶座(圖4)。明末清初時期由于社會發(fā)展的原因,在中國的江南出現(xiàn)過短暫的資本主義萌芽,那個時代里,產(chǎn)生了很多奢侈品牌,江千里就是其中之一,其生產(chǎn)的嵌螺鈿產(chǎn)品足以體現(xiàn)當年的繁榮與浮華。黑漆嵌螺鈿在那個時代里是一種較為流行的裝飾技法,民間多見小捧盒、小碗、小杯、小蝶之類的用具,皆是當時的小資產(chǎn)品,用以品味生活。到了康熙時期這種工藝被繼承了下來,由于比較耗費工時,宮廷制作黑漆嵌螺鈿的大型家具不是很多,北京故宮里如今還能看到一些,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藏的這組黑漆嵌螺鈿屏風及寶座,寬闊宏偉,氣勢及尺度都很大,能使我們讀出康熙時期蒸蒸日上的感覺。除此之外這組屏風及寶座在黑漆嵌螺鈿的工藝基礎上還貼有紫檀木作為裝飾,紫檀木被削得很薄,貼上之后使人感覺渾然天成,更有紫氣東來的氣勢。它們作為常設展一直都在這個廳里展出,它的四周陳列著古斯塔夫·艾克所藏的黃花梨家具,紫黃一堂對比十分明顯。
康熙紫檀嵌螺鈿大屏風及寶座
記得十多年前曾讀過兩本書:《明式家具研究》和《清代家具》。有個朋友問我清代家具好還是明代家具好,我說審美側(cè)重點不同,不好評價。他又問我,清代家具制作難還是明代家具制作難,我想了想說,看似簡單的可能復雜,看似復雜的可能簡單。他還是不明白。我接著說,看似簡單的東西可能動腦的成分多,看似復雜的東西可能是動手的成分多。很多人都會像我的朋友一樣問下去,但最終他們還是會選擇用價格作標尺,去衡量,去量化。所謂大時代的到來,無非是在工業(yè)化面前的選擇,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衡量的、數(shù)據(jù)化的、模塊化的,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簡單與智能,帶給我們物質(zhì)財富的同時,我們也在逐漸喪失著獨立思考與感受的能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間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