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80后拍賣人徐東聊行走拍場這六年\刺猬紫檀價格下跌調整情緒不斷加重
文/劉玲芳圖片提供/北京傳是
人物名片>>>
徐東,北京傳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古董珍玩部總經理。
拍賣人總給大眾一些既定印象,是西裝革履的“空中飛人”,又是能言善道的“說客”,有時候還得是連續(xù)加班不喊累的“鋼鐵俠”,反正是沒有停下來的時候。作為藝術品拍賣大軍中的一員,現(xiàn)任北京傳是古董珍玩部總經理的徐東,對這些身份一個都不陌生。但現(xiàn)實是,大多數(shù)人只看得到他的人前風光,卻不知道背后有著怎樣的繁瑣日常。
因為熱愛
2008年,徐東從保定師院“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yè)畢業(yè),初出社會的他毅然決定從事拍賣工作。雖然家族中并沒有人做過相關領域的工作,但從小就對“收藏”分外著迷的徐東,算是隨了自己的意愿做了個絕對不算輕松的決定。
從“庫房”做起,是大部分拍賣人的起點。原本以為徐東會對這段時間遇到的“苦”感觸頗深,沒想到他自己卻很淡然,“雖然大家可能都覺得庫房又臟又累,但這確實是個能磨人的地方”。他認為,在拍賣圈混,一是要靠理論知識的積累,另一個就是看閱歷。在庫房“可以接觸很多東西,包括瓷玉、木器、雜件等,能夠很快又很好地鍛煉眼力,經手多了,閱歷就會隨之增長?!倍趫猿至艘荒臧氲膸旆抗ぷ骱?,徐東還接觸了一段時間的業(yè)務,親身經歷買與賣,積累了不少的實戰(zhàn)經驗。這些經歷都為他之后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2012年,徐東進入北京傳是,第一次跟拍的家具專場就是反響不錯的“物得其宜:黃花梨精品專場”。在這個專場中,徐東和他的同事第一次嘗試了將新家具與老家具結合,充分考慮到各個階層不同的口味需求,最終的效果也超過了預期。
雖然目前負責著傳是整個器物部的征集工作,但徐東還是反復表示更喜歡古典家具、木器這類器物。因他覺得不論是老木頭還是新木頭,隨著保存、使用時間的推移,經過你的把玩、整理,能看到明顯的變化,它的皮殼、包漿會越來越美,這種內心的成就感是其它類別所不能比的。他甚至語帶興奮地說:“比藏家‘撿漏’還高興!”
游山玩水把錢賺?別想得太美好了!
對于拍賣人來說,“披星戴月”的工作節(jié)奏是常態(tài),徐東也不例外。按照他自己的描述“在中國過美國的時間,過著過著也就習慣了”,但就是這樣的習慣,在他剛進入拍賣行業(yè)的初期,沒少讓父母、女友以及身邊的朋友抱怨。
一次,徐東本已和家人計劃一同出游,機票都訂好了,最后還是因為工作的關系沒能陪著他們一起去,而與女友的約會因臨時的一個電話“泡湯”更是家常便飯,類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碰到。他們的工作安排都得跟著客戶的時間走,“如果今天不去,可能就會錯過一件很好的拍品。”雖有些無奈,但責任使然,兼之看到徐東的認真投入與事業(yè)前景,家人的態(tài)度也逐漸轉為理解與支持。
“要會喝酒,重要的是還得保持頭腦清醒?!?/p>
“就算可以早點休息,晚上12點前也很難睡著!”
“干的時間長了,都會有一些神經衰弱……”
在談到拍賣人的壓力這個話題時,徐東的感慨明顯多了一些。當記者問起拍品征集周期與非征集周期的生活狀態(tài)是否有所區(qū)別的時候,他笑著糾正:對拍賣人來說,是沒有這樣一個時間區(qū)分的,只有短暫調整期,大概是拍賣結束后一周左右的時間。而所謂的“短暫調整”并不意味著可以徹底放松,時不時還要應付買貨、發(fā)貨,確認家具是否安全送達等工作。
隨身攜帶充電寶、電話24小時保持暢通是必備技能,此外,日常工作中與客戶打交道也是徐東無法避免的任務。如果遇到鐘愛喝茶、聊天的客戶,那是享受。要是碰到喜歡喝酒的,躲是肯定躲不過了,只能努力在觥籌交錯之間保持清醒。因為他要對買賣雙方負責,要保證能拿到好東西。“有人說拍賣人是‘游山玩水把錢賺’,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我還沒做業(yè)務的時候,覺得跑業(yè)務多好啊,不是什么問題,但時間長了,真成了一個負擔?!?/p>
這個不是太甜蜜的“負擔”壓垮過不少拍賣人,就在今年4月23日,華夏國拍總經理玄鷹因心臟病猝發(fā)去世的消息,再度引起人們對拍賣人士健康狀況的擔憂?!捌鋵嵟馁u人真的很辛苦,我們的生活并不全是自己的?!闭劶按?,徐東也深感痛惜。
“要想死得快,你就干拍賣!”這是拍賣圈內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類似的還有很多?;蛟S,在這些帶有“自黑”色彩的玩笑下我們可以窺見拍賣人的心酸與堅持。徐東的大學同學大都已經轉行,有的回家考了公務員,過起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而他還在默默堅守。問起緣由,他回答得云淡風輕:“可能還是和自身的喜愛、選擇有很大的關系吧?!?/p>
與家具拍賣有關的那些事兒
忙碌之余,徐東選擇的放松方式,大多是和北京古玩圈的朋友踢踢球,或是參與公司組織的一些體育活動,在他看來,征集拍品也可以說是“體力活”,尤其是家具。據(jù)徐東講述,他曾經為了一位老先生手中的一件方角柜,登門拜訪了不下十次才談成。
老先生并不是專門搞收藏的,那件方角柜也只是祖?zhèn)飨聛淼臇|西,保養(yǎng)得很好。雖然先生很有文化涵養(yǎng),但因為對“拍賣”一無所知,徐東第一次前去拜訪就吃了閉門羹。倆人隔著扇門聊了大概十多分鐘,最后還是沒讓進屋,東西瞧都沒瞧見一眼就走了。第二次登門,一番好說歹說,才答應進屋聊,至于這次談話的主題,則和家具一點關系也沒有,徐東給老先生詳細地講了拍賣公司的運作方式、拍賣的流程等等。
之后又去了數(shù)次,經過反反復復的價格拉鋸戰(zhàn),最后才定下來家具的運送日期。如果故事的結局只是這樣,好像也沒什么值得多費筆墨的。令徐東哭笑不得的是,約定的那天去搬運方角柜,結果老先生來了句,東西都要拉走了,可以付錢了吧,把他驚得夠嗆。最后只得退了定好的搬家公司,繼續(xù)做工作,次日才將家具運走。
這樣的情況似乎并不少見,“如果是和行內人士打交道會輕松許多,大家都潛移默化地知道拍賣行的一些規(guī)定,至少不會在拍前跟你要錢?!毙鞏|苦笑。當然,這只是征集難的一個側面,家具征集與拍賣市場的冷熱變化關系很大,征集者的壓力也會隨之時起時伏。
古典家具市場這幾年來最大的變化在徐東看來是更加“平民化”,也就是更接地氣了。之前通常是“舊”藏家購買老家具,現(xiàn)在不論是拍品還是買家,都多了許多新面孔,這是值得高興的現(xiàn)象。同時也要求拍賣公司要負起責任,甄選貨真價實的東西,材料是底線。
這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斗
“拍賣就像打戰(zhàn),你在前方拼殺,后方得有后勤保證吧?”徐東覺得在拍賣行業(yè),不管是做哪一個類別,團隊的配合都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
奮戰(zhàn)一線的業(yè)務人員簽了東西,一般由庫房前去提貨。物品到庫之后,攝影師進行拍照,這個環(huán)節(jié)看似微小卻極為關鍵,如果沒有好照片,在做圖錄、對外宣傳的環(huán)節(jié)就會徹底“啞火”。團隊中還有專門負責文案的業(yè)務助理,對拍品進行具體描述。圖錄印刷完成,需要客服與客戶對接寄送,跟進反饋。同時,市場部的宣傳工作也不能少,想把拍品的價值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來,就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拍賣行有好東西,吸引更多人競買。除了這些,團隊的合作還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例如展場的布置也要請設計師協(xié)助一起完成等等。
徐東還打了個比喻,“現(xiàn)在的拍賣機構都是由很多零件組成的機器,并不是一個人就能夠啟動的?!彼軕c幸自己所遇到的團隊,雖不敢說完美,但都各司其職,共同努力。
對于這份干了將近六年的工作,徐東依然充滿了興趣與熱情。但他也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古典家具拍賣行業(yè)雖然已經達到了一個很大的規(guī)模,產生的泡沫也是空前的。尤其還有一些不法商人在材料上費盡心思投機取巧,這就需要拍賣人不斷修煉自己的“內功”,學習更多的知識,更深入地研究,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而這,確實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斗。
后記>>>
采訪徐東之前,記者先將擬好的提綱發(fā)去,在回復郵件里他叮囑,若是內容不夠,歡迎電話聯(lián)系。后來補充采訪末了,他在電話那頭又認真強調:“只是拙見,我還很年輕,還要學習,有的地方談得不恰當,請您諒解?!边@份謙虛是他行走拍賣江湖這些年來都不曾丟棄的,也正因此,我們或許有理由期待下一場戰(zhàn)斗,他的凱旋。
來源:《古典工藝家具》雜志
進入3月最后一周,下游廠家的雖然已經開始加大原材訂購力度,但由于對于當前市場形勢不大看好,他們采購原材時表現(xiàn)得較為謹慎,這點刺猬紫檀(非洲黃花梨)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據(jù)了解,由于當前國內市場現(xiàn)貨較多,非洲刺猬紫檀市場進入了僵持階段,價格下跌調整情緒不斷加重,目前江門新會一些材質相對較差的材料已經開始下滑,如170-180條/柜報至3400-3500元/噸。
這種時候,我腦海中會浮現(xiàn)一個客廳,里面擺著普通的幾件套紅木沙發(fā)或者廣式鑲大理石的硬木家具,它代表了過去我很多親戚家的模樣。然后又會想起一位家里做紅木家具生意的同學,這些類似親近感的東西,就像兒時沒有空調的夏天,我躺在紅木長椅上感受到的滑順的涼,以及不黏糊的硬,交織著感覺的回憶是不那么容易消失的。
現(xiàn)在想起來,十幾年前的紅木家具大多還和藝術、設計沒什么關系,很多還是用菠蘿格等木材制作,但老百姓不在乎,作為日常用具它們只要夠結實就行,再后來把家具當木材賣的那段時期,還可能只要用料足就行,除了藏家會用審美去衡量,多數(shù)人不過是在萬變不離其宗的款式里找一件最對眼、最能升值的罷了。
之前一位六十多的親戚向我打聽過菠蘿格的價錢,說想買一套“紅木”家具。一開始我猜他可能不知道有個叫《紅木》的國家標準,里面規(guī)定了名正言順的紅木樹種,嚴謹來說菠蘿格現(xiàn)在不是紅木,外界對紅木家具有數(shù)不清的“誤解”。但轉念一想,又好像突然明白了“唯材論”不是從大眾中來的,它是行業(yè)過去發(fā)展催生的畸胎。如今優(yōu)質新木種的開發(fā)和應用創(chuàng)造出新生命,價錢合適品質賣相又不錯,人們也以開放的態(tài)度接受,這都說明普羅大眾心里的紅木家具依然更接近于一個文化概念。這位親戚想要的恐怕也不是真正的紅木家具,而是一套有中國韻味的硬木家具吧。
無論何時,中國人對木家具的鐘情都并非建立在特定幾種樹種上,這是不變的方面,但人們精神層面的追求卻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從溫飽、平安的追求過渡到講究衣食住行的生活品味,用林清玄先生的話來說就是要“‘活出人的尊嚴與人的美感’,這些都不是財富可以締造的(雖然它要站在財富的基礎上才可能成功),而是要有更多的人文素養(yǎng)與無限的人道關懷”。
不知何時,人們高度凝聚起紅木家具工藝、裝飾里的文化內涵,給出一條條審美鑒賞線索,牽引紅木家具行業(yè)從傳統(tǒng)制造向文化多元方向前進,以前生活的必需品,現(xiàn)在成為物質精神雙重享受的藝術品,價錢自然不能和過去同日而語??墒俏也粫r懷疑大眾到底能給多少時間去理解這些內涵,否則怎會有人隨便看看、聽聽就入手?用金錢交換一份附庸風雅,不會對延續(xù)文化和紅木家具的生命力帶來什么好處。
當然,在與父祖輩極為不同的生活背景下,我們已經知道只靠品質而沒有美感和文化的時代已經過去,還用建立的種種標準淘汰了一大批低劣企業(yè)和渠道商,新中式萌生,為紅木家具帶來了一些現(xiàn)代設計、一些可與傳統(tǒng)交融的現(xiàn)代文化,人文素養(yǎng)和人道關懷終于掙脫仿古的桎梏體現(xiàn)出來,很多人都為此感到興奮和欣慰,畢竟我們不僅需要代表國夢國風、需要能進藝術館的珍奇艷麗的上乘之作,也需要舒適、好用、精致、人文的生活用具。有位行業(yè)專家就設計了好幾款以舒適為賣點的座椅,經常在不同場合展出,我也幾次坐過這些椅子,每次都由心里生出佩服之情,可這位專家卻說目前還沒有人跟他合作生產。我再看椅子的樣貌,雖說是吸取圈椅的優(yōu)點,但驟眼看卻不像紅木家具給人傳統(tǒng)的感覺,反倒在某些時刻還透露出西方經典的氣息。直到你將它們與其他中式家具展品一起看,又發(fā)現(xiàn)它們的氣質能融入其中,套用這位專家自己的說法:是現(xiàn)代的中式椅子。
這些椅子恐怕打破了行業(yè)的想象,于是迎接它們的是現(xiàn)實的無奈,但我想還有希望,也還有很多沒被注意到的“它們”正自由發(fā)光??赡苁且孕轮惺街黄苽鹘y(tǒng)和現(xiàn)代的邊界,像我們?yōu)樾袠I(yè)帶來的《品牌紅木》和《新中式家具》雙封面雜志只以一紙相隔,這些界限遲早會模糊,為美好生活融合出一個全新世界。
現(xiàn)在,包括我在內的一代人很難切身感受實體經濟的艱難,我們眷戀互聯(lián)網(wǎng)、為理想而活,有時會輕看了紅木工匠、老板、代理商肩上的壓力。只是,有些東西雖然顯得遙不可及,卻有如日月星辰,會給所有人光明。注視著艱難轉型的行業(yè)的一切,學習沉靜和堅韌,或許是這個繁華浮世里難得的體驗。
(稿件由品牌紅木提供)
近幾年來,海南木材經銷商每年能有機會從民間搜集出來的海南黃花梨野生林老料也不過3000公斤至4000公斤(一些收藏家早期投資庫存料除外)。我們可以采用科學的數(shù)據(jù)來分析,若要制作一條2厘米手串,需用材0.8公斤,制作一件明式風格圈椅需用料70公斤到80公斤,以此類推,每年的海南黃花梨供應量可以制作手串4000至5000條,圈椅40至50件,與龐大的市場需求相比,這樣的供給量顯得十分稀缺。
目前海南黃花梨野生林材料行情:口徑15厘米左右,長1米野生林老料,每市斤價格1萬至1.3萬元;口徑20厘米左右、長1米至1.8米的,每市斤1.2萬至1.8萬元;口徑25厘米左右、長度超過2米,每市斤1.8萬至2.5萬元,相當于每噸2000萬至4500萬元,市場價格與上一年對比,相對穩(wěn)定。由于購入海南黃花梨野生林老料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門檻高,目前在國內采用海南黃花梨野生林老料設計制作仿古家具的企業(yè)寥寥無幾,所以市場上出現(xiàn)的此類高端家具少之又少。
從以上列出海南黃花梨野生老料的稀缺供應量來分析,能夠有條件、有渠道擁有海南黃花梨精品家具是機遇和緣分的疊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虞定良:雕塑動物重技更重情
欣賞虞定良的黃楊木動物雕刻,能感受到他非常鮮明的風格:造型上,在準確和夸張之間自由游走;技法上,融匯石雕、根雕、象牙雕,綜合運用浮雕、圓雕、鏤雕等多種技藝;內涵上,在熟悉的動物題材與當代理念之間找到結合點,表現(xiàn)當代生活。因此虞定良雕刻的牛、馬、鹿、羊栩栩如生,構建的山、坡、峰、巒險峻崢嶸,加上不同的構思立意,構成他神奇詭秘的動物世界。采訪中,他感嘆,材料是先天的,是有生命的,創(chuàng)作是后天的,是用我們的手藝來符合材料的愿望,但現(xiàn)在許多人把兩者的關系顛倒了、割裂了、分離了。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劉麗琴
獨辟蹊徑鐘情動物雕刻
虞定良出生在木雕藝術之家,父親是樂清黃楊木雕大家,曾擔任浙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子承父業(yè),虞定良和哥哥虞金順順理成章地走上雕刻藝術之路。之后,兄弟倆先后評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門兩大師”還成就了一段佳話。與父兄不同的是,父親和哥哥都擅長和從事人物雕刻,虞定良卻在動物雕刻上闖出一條自己的路,在他的雕刀之下,飛奔的駿馬、角斗的野牛、馴良的小鹿、健壯的大熊、機靈的猴子……無不栩栩如生。
談及“為動物雕塑”的藝術緣起,虞定良說:“當年,我哥哥進黃楊木雕廠從事人物雕刻,我則去學了石雕。石雕的特色是因材施藝,以山水花鳥為主,倚重鏤雕技巧。1969年,哥哥入伍,我頂哥哥的職進了木雕廠,開始將石雕中的山水花鳥、動物題材及鏤雕技法與黃楊木雕相結合?!?/p>
此外,對動物雕塑的興趣,還源于他喜歡和動物親近的天性,“小時候父親就對我進行一些基礎訓練,經常要我做泥人。可我卻常趁父親不在時捏動物。動物有靈性和情感,我喜歡它們的真實和純凈。我要通過動物來體現(xiàn)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正因為對動物的這份“人性化”理解,虞定良最終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澳菚r,我白天完成廠里的工作任務,晚上雕動物,借到一本資料就陶醉其中,不可自拔?!彼f。
偏愛雕牛與小品情調拉開距離
然而,在資料匱乏的年代,通過看文字、圖片,學習到的還是感性的東西,而且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美術也迥異于現(xiàn)代的美學觀念,限制了創(chuàng)作。真正使虞定良在動物雕刻的藝術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老師是動物雕塑藝術家周慶鼎教授。
虞定良回憶說:“1978年,我在一次動物寫生培訓中接觸到周慶鼎教授。周教授看了我的泥稿《奔馬》后,興奮得連聲說:‘捏得好,我要把它作為這次培訓班的成績帶回美院去,讓美院的學生們看看,一位年輕的民間藝人能做出這么好的作品?!撕?,周教授經常提醒我,做動物素材,你的老師是動物,要多接觸動物,去感受、了解動物,要花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去研究再研究?!?/p>
這次簡短的培訓,令虞定良受益終生。培訓結束后,他就開始了新的構思。1984年,黃楊木雕作品《角斗》,表現(xiàn)兩頭野牛角斗的場面,居上坡的倚地勢之利,銳不可當;處下坡的拼勇猛之軀,力挽劣勢。頭拱角頂之間,力量的拼搏、意志的抗衡都在剎那間定格,一改黃楊木雕精巧柔美的傳統(tǒng)風格,以碩大的造型、粗獷的刀法、豪放的氣勢,給人以全新的審美體驗。此后,虞定良更是佳作頻出,《大地》、《父子情》、《奔》、《朝陽》、《羊群》、《吉象》、《珠穆朗瑪》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眾多精品力作中,虞定良表現(xiàn)出了對“牛”的寵愛。在《大地》中,他以嫻熟的圓雕技藝,刻畫一頭奮進不已而又腳踏實地的耕牛形象。作品以三角形山體為主要結構來雕牛,刀功開合有法、起伏有致,并借鑒中國山水畫的線條來刻劃牛體身上的褶皺,不僅形式感強,而且強化了它本身的力度,融凌厲與圓潤于一體;在《珠穆朗瑪》中,他則以西藏特有的牦牛為形象,試圖通過山與牛渾然一體的概括,展示天地造化之偉大、之純潔。
確實,與一些小巧的案頭擺設相比,虞定良雕刀下的動物常常被放置在大自然的情境中,意境深邃又富有韻味。本來以動物題材來表現(xiàn)當代生活難度很大,但虞定良通過巧妙的創(chuàng)意和設計總能找到當代理念與自己熟悉的動物形象之間的結合點。比如《大山情》系列作品8件,分別以獅、鹿、馬、熊、象、猴等多種動物在不同境況下的生存狀態(tài),呈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呼喚人們要增強環(huán)保意識。與牧歌式的小品情調拉開距離,虞定良在木雕動物造型的探索上,開創(chuàng)出更見內在品位和視覺審美的獨特風格。
虞定良:
對話
雕刻動物難在結構準確
廣州日報:有人說,看人物雕刻的訣竅是看臉和手,那么,動物雕刻的難點又在哪里?
虞定良:傳統(tǒng)人物雕刻,人都是穿著衣服的,要靠裸露部分的臉和手表現(xiàn)動態(tài)和神韻,其結構是否準確,神情是否自然和生動,最考作者的功力。所以,沒有衣服遮蓋的人物裸體造型和表現(xiàn)是最難的。而動物就好像“人物裸體”,除了肌肉,它的皮毛,包括每根筋節(jié),都必須結構準確。民間工藝中動物題材很多,但專長做動物的人比較少,就是受限于結構和基本功的問題。結構的問題解決不了,很多東西就沒有辦法做。
廣州日報:您的木雕作品,不僅將動物雕刻得栩栩如生,而且很多都是大型的群雕,加上襯托動物的峰巒疊嶂、花草樹木,顯得更有氣勢。這樣的作品比單個人物或動物的小品作品更難吧?
虞定良:傳統(tǒng)的黃楊木雕主要采用圓雕,多是小品之作,放在案頭擺設。但我做的主題性大型作品,一件材料就兩三百斤,做成群雕,就需要在構思、立意的時候設計情感和主題,考慮疏與密、開與合的關系,考慮視野,考慮作品的高度和觀看的距離的關系,此外,鏤雕和圓雕的結合還要考慮透視光線的層次感。
只有在所有的關系都思考成熟后,我才會出泥稿,再去雕琢。好的材料來之不易,必須理解透了這個材料才能動刀,我“放”材料最長的時間是17年,不去動它。
廣州日報:就“理解材料”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虞定良:材料是先天的,它們的生命比人長,像黃楊木的樹根是幾百上千年,每個根、藤都有生命;作者要發(fā)現(xiàn)材料的美,這是后天的,所謂創(chuàng)作是后天符合于先天,是我符合于材料,而非材料符合于我,是用我們的手藝來符合材料本身的愿望,而非把我們的手藝強加于它之上?,F(xiàn)在很多做木雕的人,一開始就搞錯了,把手藝和材料本身的生命分離、割裂了。
我曾遇到這樣一塊材料,整個樹根彎成180度,有些地方幾乎斷掉,只有絲絲縷縷的連接。這塊材料讓我立即聯(lián)想到大自然的災難,比如龍卷風、火山爆發(fā)等造型,于是我在創(chuàng)作時就“符合于”它,做了幾只動物,它們好像看到了自然災難的來臨,驚恐大叫,而小動物則緊緊偎依著母親。其他部分,我就保留了原狀,看上去像是臺風來臨的樣子。
廣州日報:既要造型準確又要藝術變形,其中的“度”如何把握?
虞定良:藝術品不是自然的重復,更不是生活的再版,而是作者心中認知的幻化與物化,將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和動物,獨特展現(xiàn)出來,這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比如我的作品《珠穆朗瑪》,初看是一座崛起的山峰,細看卻是一頭躬背的臥牛。這里牦牛的造型就用了夸張的手法,牦牛身上的毛拖到了地上,像雪山的融化,形象在似與不似之間,沒有藝術感覺的話是做不好的。藝術形象比生活的原形更概括、更提煉、更典型,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恪守“師造化,奪天工”這一藝術規(guī)律。“師造化”必須尊重客觀事物,要做到“無我”;而“奪天工”必須做到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關鍵要做到“有我”。
原作最用心復制品也有價值
廣州日報:收藏黃楊木雕,是否也有原作和復制品的區(qū)別?
虞定良:我自己也會復制成名作品,但基于手工雕刻的屬性,數(shù)量不可能很大。對于這樣的復制品,我想說的是,第一件作品肯定是最用心的,但后來的復制品,具體到用刀和線條中,也很靈活,每一筆都是有變化的,其藝術價值仍然很高。這就是手工的意義。
不過,有些數(shù)量很大的雕刻作品,就要注意是不是機器雕刻的。包括我們現(xiàn)在的紅木家具也一樣,上邊的圖案如果用機器、電腦雕刻制作,能夠批量生產,其收藏價值就下降了。
廣州日報:如何甄別機器雕刻與手工雕刻的作品?
虞定良:行內人可以輕易分辨出來,普通人則要細致觀察。收藏黃楊木雕,首先看材質美不美,有沒有結疤、裂縫,做工、手感如何;其次,觀察作品的細部,重點看角落、弧度,純手工雕刻會留下作者對刀的感覺,手工雕刻因形造式,手法靈活,線條流暢,而機器做出來的則非常均勻,比較呆板。
大家簡介
虞定良,1950年生,浙江省樂清市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楊木雕作品《角斗》、《大地》分別榮獲中國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yōu)秀創(chuàng)作設計一等獎(希望杯);《珠穆朗瑪》、《大山情》、《走進陽光》等多件作品均獲得國家級金獎以及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中國木雕藝術館等收藏。
家具行業(yè)發(fā)展至今,也經歷了不長不短的30年,現(xiàn)在正步入“而立之年”,行業(yè)發(fā)展各種規(guī)范漸漸明晰,行業(yè)特征日益顯現(xiàn),行業(yè)也在日益步入成熟。
以下是2016年我國家具行業(yè)現(xiàn)狀分析:
經濟狀況、消費傾向、房地產市場影響家具市場需求
經濟發(fā)展水平與消費偏好影響家具需求。我們認為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均家具消費支出在人均GDP中的占比可能會呈現(xiàn)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但人均家具消費支出的絕對值會呈現(xiàn)持續(xù)增長的趨勢。房地產市場繁榮帶動家具消費。家具的銷售額變化與新建住房銷售面積的變化趨勢一致,但房地產景氣度下降帶來的家具銷售的下降幅度更小。
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家具業(yè)發(fā)展動力不同
美國:上世紀80年代前的家具制造中心。GDP中高速增長時,家具行業(yè)也正處于中高速發(fā)展時期。80年代后美國服務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致使家具及家用設備的消費占比下降,但消費支出絕對值仍保持快速增長。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與蕭條期也正好對應了家具市場的同步變化階段。
日本:經濟泡沫與房地產泡沫破裂使家具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上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家具制造業(yè)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伴隨著90年代初房地產泡沫和經濟泡沫破裂,人們的消費受到巨大沖擊,家具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
韓國:90年代初房地產熱帶動居民家具支出快速增長。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家具制造中心的轉移,90年代前韓國家具制造業(yè)高速發(fā)展。70、80年代家具業(yè)的發(fā)展是韓國城市化進程加速、中產階級崛起的結果,80年代末90年初則主要受房地產熱的推動。此后,韓國經濟增長放緩,家具業(yè)整體增長在調整中趨穩(wěn)。
內需已成我國家具行業(yè)增長動力,產品服務不斷升級
隨著消費逐步升級,人們對家具的實用性、美觀性、功能性需求也越來越多,在家具上的消費越來越高;伴隨著過去十年的房地產熱,家具制造業(yè)有望繼續(xù)保持中高速增長。同時,行業(yè)發(fā)展逐漸步入成熟期,品牌家具企業(yè)的生產技術更為先進、產品品類更為豐富、渠道建設與管理更為完善,更容易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龍頭企業(yè)的市占率有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