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電:新消費場景的下一站
對于當下的年輕人來說,各類新奇的小家電已成為提升幸福感的“必需品”,更是探索居家生活新場景的“鑰匙”。
以陳娜娜為例,作為忙碌的職場人,曾經做飯、洗碗、收拾房間等等家務都是她“生活不可承受之重”,外賣和清掃阿姨是她的“救星”。但是現在,小家電卻讓她從居家煩惱中解放了出來,在新生活中享受到了更多樂趣。
下班回家,點開手機上自清潔掃地機器人的App就能讓它開始工作。廚房里,炒菜機器人正在做著晚飯,香氣彌漫在陳娜娜的單身公寓里。吃過晚飯,炒菜機器人開始了自動清潔,客廳的多動能凈化器正在安靜工作,陳娜娜用吹護機吹干了頭發(fā),躺在沙發(fā)上,一邊用美容儀護膚,一邊看著電視。
在小家電的加持下,廚房、客廳、浴室、臥室以及以前最不喜歡的日常清潔,現在對于陳娜娜來說,都已經被重新定義。與陳娜娜一樣,許多年輕人都開始探索家中的新體驗,過去集中在廚房類消費場景的小家電市場也正迅速通過多個維度向外擴張。
基于對用戶生活中新場景的洞察,京東家電小家電品類圍繞生活除塵、生活凈飲水、環(huán)境兩季、廚房小電和個護健康五大消費場景,推出12大新趨勢品類,包含自清潔掃地機器人、洗地機、布藝清潔機、加熱凈水器、空氣循環(huán)扇、無霧加濕器、多功能空氣凈化器、空氣炸鍋、免洗破壁機、炒菜機器人、射頻美容儀和吹護機。反饋在消費端的數據則直接體現了對于新消費場景探索的必要性。據京東家電預測,整個2022年,上述12個趨勢品類銷售規(guī)模同比增長將達到350%以上。
消費新場景向上,小家電加速奔跑
在京東家電,小家電成為了用戶居家生活消費變革中智能派的代表,也將家電渠道對消費場景的探索拉動到了新的層面。
而從行業(yè)端來看,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研究院《2021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顯示,用戶對于品質好物的消費需求急速攀升,多元化的需求拉動了新興家電市場的發(fā)展。80、90后成為了小家電的消費主力群體,同時讓新興家電市場更加聚焦于滿足“智能”和“體驗”兩大需求。
廚房其實是小家電品類最先深耕的消費場景,從榨汁機到原汁機、從破壁機到免洗破壁機,科技不斷推進廚房小電的智能化升級,也拉動著行業(yè)迅速向前跑。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回家做飯”,但是又苦于洗碗切菜的麻煩時,智能化成為了行業(yè)的新風向標,也成為了觸發(fā)廚房新場景的關鍵點。
以添可智能料理機食萬3.0為例,將油鹽醬醋放入機器中,通過點擊按鈕,自動炒菜機器人就能在程序的處理下開始煎炒烹炸,甚至飯后的清潔也可以通過全自動的方式來完成。在省去了做飯過程中的繁瑣后,疲憊了一天的“打工人”可以在家中享受一頓健康的美食,收獲在家吃飯的健康和溫馨,逐漸遠離對外賣食品的依賴。
除了廚房類生活場景和生活除塵場景外,用戶對于生活環(huán)境、飲水以及個人護理這三大新居家場景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在京東家電超級新品季中,加熱凈水器、多功能空氣凈化器以及美容儀等產品都成為了用戶需求的主要增長品類。年輕人的消費理念和生活理念已經從“盲買”轉向了“優(yōu)質消費”,對于新興電器的需求正式轉入“體驗感和品質感”至上,目的是為自己的生活增加更多選擇,力求能夠通過探索更多的生活新場景來提高生活質量,收獲幸福感。
創(chuàng)新向上,渠道與品牌擁抱新場景新科技
用戶層面對于生活新場景服務需求的加深,刺激整個家電行業(yè)在技術創(chuàng)新等多維度上的不斷向前,企業(yè)也需要通過擁抱科技來應對新的挑戰(zhàn)。
從行業(yè)整體趨勢來看,對于新消費場景中的產品功能開發(fā)、外觀設計、技術迭代以及體驗優(yōu)化成為了行業(yè)的新準則。數據顯示,能夠將品質與美學設計完美融合,同時以技術為基礎提升使用感、減少能耗的小家電,正成為新消費場景下的新寵。
產品側的創(chuàng)新集中在了技術層面,但難題也留給了品牌:在種類繁多,同質化嚴重的小家電市場中,如何才能知道哪些技術升級是用戶急需的,以及怎樣才能讓產品脫穎而出呢?
京東家電“超級煥新計劃”成為了品牌跳出“低質低價”價格戰(zhàn)的重要幫手。
科沃斯電商中心銷售總監(jiān)吳志強在采訪中曾經提到過科沃斯與京東家電合作進行優(yōu)質家電推新時的感受。在他看來,通過與京東家電的默契合作,品牌不僅在上新的過程中能夠享受到平臺提供的支持,同時也將科沃斯高品質生活選擇的消費理念傳遞給了消費者,讓消費者能夠更好地通過平臺感知到家電帶來的生活新選擇。
基于京東家電技術與供應鏈支持,以及在品牌售賣過程中的全鏈路支持,很多家電企業(yè)在智能化領域發(fā)力時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思路,同時開啟了與消費者更加積極的溝通。這套經過數年能力積累、沉淀下來的全鏈路解決方案,讓企業(yè)可以加快產品創(chuàng)新和迭代速度,在行業(yè)中不斷探索新的可能。
相較于技術基因更強的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老牌小家電找到變革突破口似乎更難。比如懶人經濟蓬勃發(fā)展以來走紅過一輪的破壁機和空氣炸鍋等“傳統”小家電,行業(yè)內無論是從外觀設計還是產品價格,戰(zhàn)役打了一輪,品牌與品牌,產品與產品之間還是同質化嚴重。
相對成熟的垂類有創(chuàng)新的可能嗎?
京東家電通過對年輕消費者的深入理解和數據調研,以及平臺搜索等趨勢的分析,洞察到了年輕人雖然已經不會將“下廚”當作一個負擔,但“清洗”卻仍然是令他們頭痛的廚房項目。同時,少油少鹽,低脂低糖等健康飲食也一度成為了用戶走入廚房的關鍵詞。根據用戶側需求的轉變,京東家電在與品牌的合作中開始主動擁抱能夠滿足用戶不用清洗、健康飲食的小家電,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烹飪最優(yōu)解。免洗破壁機、炒菜機器人等廚房消費場景的類別深挖,為品牌提供了產品升級的創(chuàng)新點,同時也為用戶提供更符合其生活新場景需要的選擇。
小家電向上,京東家電上新
當下的小家電領域,消費者已經從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階段畢業(yè),邁向了通過“用什么”、“怎么用”來體現個人價值的時期。居家生活新場景催生出新需求,讓用戶對切實改變生活方式的新品有著迫切的期待。
看新方向、造新趨勢、上新產品,已是行業(yè)生態(tài)各方向前走的必然趨勢。
傳統家電市場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介于傳統家電和日常消費品之間的小家電,或者說消費家電,因其應用場景更細分、面向人群更新潮、產品迭代更智能化等特點,成為打破過往家電產品同質化、深耕未來創(chuàng)新和智能化的關鍵突破口。
京東家電通過“超級煥新計劃”推出新興家電品類與產品,打破了傳統家電市場存量博弈間的平衡,意在讓新場景、新需求下的高端品質消費活躍起來,進一步推動產業(yè)結構的全面升級。
作為京東家電產品推新策略穩(wěn)步落地的重要一環(huán),在近期京東家電超級新品季中,12大趨勢小家電品類和五大消費場景的細分讓品牌側和用戶側看到了小家電的更多新可能。
據京東家電官方介紹,3月24日晚8點-3月25日,在京東APP搜索“生活總有新選擇”就可直達新品季活動會場,讓消費者在眾多新趨勢品類好物中看到未來生活的構想。
無論是對于用戶需求洞察的完善,還是通過用戶洞察反哺品牌創(chuàng)新性,我們看到京東家電正逐漸在平臺中為小家電行業(yè)構建一個有效的生態(tài)閉環(huán),以推動整體行業(yè)邁入注重體驗性和科技感的新階段,也讓消費者能夠發(fā)現生活中的新場景,擁有更多的生活新選擇。
(文章來源:家電圈,圖片來源于網絡)
真正重要的不是電視機,而是電視機上播放的內容,中國人民看電視的習慣,是數十年的基礎設施和內容建設培養(yǎng)出來的,這是一筆極為寶貴的社會資源財富,其商業(yè)邏輯在此基礎上才得以成立?;ヂ摼W時代之前,電視作為傳播效率最高的媒介,曾帶來異常深遠的影響,但是到了今天,其內容的局限性卻讓消費者很難找到必須看電視的理由了。
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從720P到4K,從單聲道到全景聲……自誕生以來,電視數次在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大步邁進,使得硬件技術已經接近天花板,變革已轉向智能化。可以說,智能電視與傳統彩電已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種了,雖然它們保持著相似的形態(tài)和家庭生態(tài)位,但功能和承載的內涵已經在某個時刻分道揚鑣了。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手機廠商紛紛入局智能電視,小米、紅米、華為、榮耀和OPPO等,無一不是在智能家居領域有野心的玩家。在筆者看來,手機廠商的智能電視之爭已經上升到另一個維度了。
手機廠商搶灘智能電視
從樂視開啟智能電視時代以來,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我國智能電視的整體滲透率達到53.3%,可以說,智能電視在國內的發(fā)展已經處于成熟水平了。
但目前看來,大屏內容生態(tài)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了。隨著時間碎片化、生活原子化及老人上網等趨勢的蔓延,以年輕人為代表的消費群體似乎越來越不需要智能電視了,以至于在市場基本飽和后,其總體出貨量開始連連下滑。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電視品牌TOP7合計出貨量只有1464萬臺,同比減少16.1%,有線電視的實際用戶數量也在縮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2019年,2.39億、2.23億、2.20億、2.14億和2.12億戶。TCL在2019年公布過的一組數據也顯示年輕人打開電視的頻率越來越低:2017-2019年,電視機的日開機率從70%下降到了30%。
相對的,2020年全國制作電視節(jié)目時間328.24萬小時,同比下降5.02%。與此同時,短視頻卻在大量收割這些消費者空閑下來的時間,就連中老年人也逐漸被快抖吸引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9.34億,使用率90.5%,人均單日短視頻時長達到87分鐘。
這種因基礎的物質條件變化而變化的市場環(huán)境,使得電視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浪潮陷入尷尬境地:技術在進步,但是需求在縮水,致使產能無法落地。于是,“電視”這種事物要么消亡,要么發(fā)展為新的事物——智能電視很幸運,其轉型的契機正是萌芽于2012年的“全屋智能”,這也是手機廠商入局智能電視的根本原因,它們看到了商業(yè)價值。
就智能電視本身來說,其商業(yè)價值可一分為二:一種是來自消費者的,另一種是來自消費者集聚后產生的。簡言之,前者是硬件收入,后者是增值收入。硬件決定智能電視的成本價格以后,消費者對內容的需求,以及消費者集聚產生的注意力資源,構成了企業(yè)的第二道和第三道盈利憑證,但具體應該給它定什么價格,還是要由企業(yè)的商業(yè)策略決定。
無論互聯網時代前后,商業(yè)廣告的邏輯起點都是集聚社會資源(資本化)后售賣(貨幣化)。在這個過程中,社會資源的資本化和貨幣化與消費者“熊掌與魚(低價與無廣)不可兼得”的取舍之間的相互博弈,使得智能電視出現兩條基本路徑,即高價與平價。
二者在入局的手機廠商里,讓人立刻就想起來的,是小米與華為。在下面的敘述中,我們將前文所述的那種博弈簡化為“硬件價格與廣告多寡的抉擇”的模型,進而討論高價路徑與平價路徑的特點。
華為智慧屏看重場景滲透
華為的旗艦產品總給人以高價的印象,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其智能電視旗艦“華為智慧屏V98”售價29999元,雖然價格相較于其他品牌如三星、索尼等同尺寸產品低很多,但在一眾跨界而來的手機廠商中間,已經算是“奢侈品”了。原因在于,華為不止需要智能電視本身的利潤,還需要用它來培養(yǎng)新的使用場景和使用習慣。
雖然彩電行業(yè)整體處在低谷期,但根據奧維云網數據,2021年中國智能電視正在以65英寸為分界線由小尺寸逐漸向大尺寸進化,其中65英寸智能電視市場份額達到21.8%,同比增長3.9%。也就是說,“大屏”或是某種趨勢,那么在數字化和智能化背景中,重新思考基于大屏幕的功能和使用場景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全屋智能”的思路打開以后,智能電視已經變成完全不同于以往傳統彩電的事物了。從原理上講,華為基于硬件和Harmony OS,強化了智能電視娛樂中的公共屬性和社交屬性,同時加強了物聯網在其中的應用,使其能在硬件層面實現不同功能的聯動,主要服務對象是“消費者”,重新強調人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基于這種“人本思想”,智能電視從使用場景到交互方式,都已經在軟硬件的加持下,有了全方位的升級。在華為的設想中,智能電視是全屋智能中影音娛樂系統的核心,包括但不限于沉浸式家庭影院、大屏K歌和AI健身——這也是華為早早就將智能電視稱作“智慧屏”的原因。
毫無疑問,提供的服務越多,可供收取費用的增值項目就越多。華為智能電視除了最基本的影視庫需要根據不同的平臺收取不同收費外,AI健身、K歌功能和通話服務都需要另行購買。
但是,華為在智能電視中添加的廣告或許會在提供上述服務時,破壞消費者的使用體驗。《2021年智能電視開關機廣告調研報告》顯示,被調查者中有59.09%最看重“是否有開關機廣告”,有72.73%對開機廣告表示“一秒都不能忍”。因此,華為在后續(xù)完善全屋智能的過程中,應當重新思考“廣告”與“增值服務”之間的辯證關系。
小米側重性價比
小米系產品一直是高性價比的代名詞,如2021年8月10日,小米在秋季新品發(fā)布會推出新品“小米電視6 OLED”,其“55英寸4999元、65英寸6999元”的首發(fā)價格大幅拉低了OLED電視的行業(yè)最低價,再次坐實“價格屠夫”的稱號,掀起了OLED電視的又一輪“價格戰(zhàn)”。
與華為相比,性價比是小米的生命線,因為其最基本的商業(yè)邏輯是“大量獲客后盈利”。其過程具體如下:首先,使用性價比極高的硬件大量獲客。這個硬件往往是小米系手機,所以大多都深度綁定MIUI系統,截至2021年12月31日,MIUI全球MAU達到5.09億,同比增長28.4%,小米AIoT平臺連接設備數4.34億,同比增長33.6%。
其次,依靠較為便利的物聯網生態(tài),吸引消費者入坑其他高性價比的AIoT硬件,如手環(huán)、音響和智能電視。從小米財報中得知,擁有五件及以上連接至小米AIoT平臺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平板及筆記本電腦)用戶數達到880萬,同比增長40.4%,與此同時,小米電視出貨量逆勢增長,達1230萬臺,已連續(xù)3年全國第一。
最后,依靠其他增值服務完成盈利的閉環(huán)。但在這樣的商業(yè)邏輯下,必然出現兩個結果:一是高銷量,二是低毛利。一錘子買賣使得小米智能硬件的毛利水平明顯低于同行,但資本市場的壓力又要求小米必須尋求利潤的上漲,這些智能硬件數量如此龐大,那就更需要一個“水庫”來釋放盈利的壓力,因此添加廣告、收會員費等“增值業(yè)務”對小米有天然的吸引力。
這樣的商業(yè)行徑只在表面,即價格層面對消費者友善,在購買行為結束后,消費者立刻就感受到“高性價比”背后的代價,黑貓投訴上關于“小米電視”共有3450條結果,相對應的是“智慧屏”的346條結果——在經歷整改后,小米智能電視終于能夠用“返回鍵”退出廣告了,全部產品中只有一款OLED屏幕的小米電視沒有廣告。
不得不說,小米電視雖然使用高性價比獲得了暫時的輝煌,但智能電視與其他智能硬件間的聯動還是不如華為的harmony OS。在智能電視行業(yè)整體處在衰退期的當下,手機廠商相較傳統玩家沒有技術上的優(yōu)勢,那就不得不從側面突圍。全屋智能是好的方向,小米在這方面也是布局頗深,因此小米應當基于智能家居重新思考“人”與“物”的關系。
最后必須指出的是,“高價路徑”和“低價路徑”這兩個名詞并不能完全闡釋其內涵,實際上只是對不同商業(yè)策略顯著特征的描述。便宜不代表一定有廣告,OPPO旗下4款頗有性價比的智能電視均沒有廣告;同理,昂貴也不代表一定沒有廣告,小米旗下的“透明OLED電視”售價49999元,但同樣有開機廣告。只能說有廣告的不一定便宜,沒有廣告的通常貴。
全屋智能拯救智能電視?
如果說早期智能電視的推出是為了搶占客廳經濟以便搶占流量,那現如今,其更是成為了智慧家庭場景布局的重要一環(huán),越來越多的被看作是智能控制中樞,“圍繞智能電視,可以構建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態(tài)鏈,進而打造場景化生活服務”。于是問題來了:有多少消費者愿意用自己的隱私和注意力資源換取生活的便利?如果愿意,那么廣告應當侵入到什么程度?
這個問題表面上是消費者對自身隱私的認識和對自身權益的取舍,以及智能電視廠商對用戶使用體驗與廣告收益之間的平衡的問題,但實質上是“誰來支付費用”的問題。
短期來看,高價與平價兩條路徑,會由“誰來支付費用”決定發(fā)展得更順利。簡單來講,就是在構建全屋智能的應用場景中,消費者購買高價智能電視的意愿高漲,支付了比廣告主更多的費用,那么智能電視廠商為了保護收益就不能不想辦法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相反,相關企業(yè)就會保護已有的廣告收益,購買平價智能電視的用戶就必須接受廣告的進一步泛濫。
3月15日,中消協發(fā)布了“2020-2021年度消協組織維護消費公平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了關于智能電視的相關問題。截至3月14日,黑貓投訴平臺有關電視的投訴就多達33858條,其中關于開機廣告、虛假宣傳和自動扣費的投訴占七成以上,且大多發(fā)生在近兩年——可見消費者其實是厭煩無休止的廣告的,但廣告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長期來看,社會資源資本化與貨幣化將加大加深,買賣雙方之間的矛盾也會進一步發(fā)展,因而智能電視的兩條路徑會并存。前文已經說過,無論互聯網時代前后,商業(yè)廣告的邏輯起點都是集聚的社會資源(注意力資源)的資本化與貨幣化,只不過今天的智能電視廠商同時整合了音視頻資源,因而有權分潤廣告收益。
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始終希望以小的代價獲得多的服務,但不同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在這種差距中,商業(yè)廣告也就有了生存空間。由此可以判斷,只要還有貧富差距,那么以智能電視為代表的“內容+廣告”型商品,就會以高價和低價兩種面貌繼續(xù)存在。
綜上所述,牢牢占據客廳生態(tài)位的智能電視,雖然在“全屋智能”設想中屬重要一環(huán),但其實并不因整體變化而徹底改變,廣告該有還是會有。簡言之,在“便利+隱私+安全”的全屋智能三角模型中,廣告與低價是相悖的,只不過依照各企業(yè)商業(yè)化策略的不同,廣告會因花錢多少而增減。
來源:騰訊家居?貝殼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如今對于家電產業(yè)來說,可能就是“五年河東、三年河西”了。
因為,很多家電企業(yè),特別是空調為主業(yè)的家電企業(yè),如今在家電零售渠道的變革中,從當初的全面網批、全面新零售化轉型后,又在面臨著新一輪的快速回歸。核心點就兩個:一是,回歸線下代理商群體為主體的經營模式;二是,重新借助各個區(qū)域市場上強勢商家的分銷力量。
那么這一輪的重返線下、回歸代理,會是未來家電產業(yè)經營變局的一個趨勢嗎?對于眾多家電企業(yè)和地方家電經銷商來說,還能回到過去那種商業(yè)的周期嗎?這到底是空調等少數重安裝、季節(jié)性、周期性品類的情況,還是家電行業(yè)轉型變革過程中的階段性轉移?
日前就有多位經銷商向家電圈透露,探索2年多的格力電器新零售變革,進入2022年后又出現新的變化,格力空調已經再度回歸原有的區(qū)域銷售公司主導銷售模式,董明珠過去2年直播帶貨探索的“工廠到零售門店、不再層層批發(fā)、不再壓貨”新零售模式雖然沒有宣告結束,但現在各個省的銷售公司開始主掌當地市場的商家經營,未來是不是會繼續(xù)壓貨就很難說了。
在格力空調的經銷商說,“目前我們還是在與銷售公司對接,也能在線上的格力董明珠店提貨,但并不是直接對接工廠而是要跟銷售公司的統一行動,包括階段性促銷、政策性提貨。但省一級的代理商確實沒有了”。
與此同時,最早在空調行業(yè)探索新零售變革,并推出“工廠直賣”模式的奧克斯,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回歸線下,并加速探索“區(qū)域合伙人”新模式,包括不少格力空調曾經區(qū)域代理商,以及匯通達等地方性家電經銷商,都在不同區(qū)域市場上成為奧克斯空調的操盤手。奧克斯的線上雖然還保持著穩(wěn)定的經營,但是線下的區(qū)域代理模式則成為企業(yè)在未來經營突破的新支點。
對于這一變化和趨勢下,有浙江區(qū)域的地方商家還向家電圈表示,“目前我能感受的情況是,一些合資家電品牌在中國市場,這些年相對保守,還是采取典型的線下渠道、區(qū)域代理模式,但好處是市場份額每年都在增長,而且商家也能賺到錢;但是一些大企業(yè)搞直營、新零售轉型折騰半天,市場份額其實被搶走了不少,不清楚他們未來如何平衡線上線下渠道競爭關系”。
過去幾年,一些來自空調等品類的家電企業(yè)們,也曾高調地推動“新零售”、探索“工廠直營”,從而去代理商、去批發(fā)商,甚至不再讓經銷商和零售商“壓貨”、“吃貨”。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不少家電企業(yè)發(fā)現,新零售,或工廠直賣變革初衷是好的,都是為了減少環(huán)節(jié)和流程,增加終端零售商的利潤,增加企業(yè)對于市場的掌控能力。不過,因為一些企業(yè)缺乏持續(xù)性的投入,強大的產品競爭力和品牌拉力,以及面對不同渠道的綜合平衡能力,最終導致“工廠直賣”難以持續(xù),特別是在更多企業(yè)強勢布局線上之后,優(yōu)勢就不明顯。
由此來看,這一輪的家電業(yè)“重返線下、回歸代理”背后,是家電產業(yè)的相關企業(yè)們,根據自身的實力、追求,以及策略而做出的選擇。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比如新零售、互聯網直賣并不適合所有家電企業(yè),同樣也不是線上電商平臺的價格就一定比線下便宜,也有很多線下門店的賣貨價比線上網店還便宜,這沒絕對。
所以,對于家電產業(yè)來說,無論是有頭部企業(yè)紛紛加碼新零售、發(fā)力下沉渠道門店,還是有頭部企業(yè)選擇回歸區(qū)域代理、謀求區(qū)域分銷操作,都是在開放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手段和方法。同樣,這也不代表新零售不香了、實體又復興了,而是在市場的不同發(fā)展階段,企業(yè)努力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那條道。
(文章來源:家電圈)